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380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beyond1024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 比黄金贼更贼的国贼
直到今天,我们仍不时看到「黄巾贼」一词,这是十分不妥的。

  黄巾起事未遂,未能建立新政权,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黄巾被贴上寇贼标签,便这样贼了一两千年。

  从政府角度来看,黄巾要推翻中央,不是叛乱分子、不是野心人士、不是贼寇,是什么?从地方民众角度来看,黄巾需要军需物资,所过之处,不免杀戮劫掠,不是贼寇,是什么?因此《后汉书.皇甫嵩传》写:「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蚁贼』。」蚁贼,或作蛾贼,指密密麻麻如蚁群。

  「黄巾」本身便是一个专有名词。但是到了《资治通鉴》,司马光讲正统,护法统,大概觉得「黄巾」两个字不足以形容这一群人的贼性,于是把「时人谓之黄巾」一句改为「时人谓之黄巾贼」。

  这种把价值判断加诸专有名词,甚至取代专有名词的方式很常见,例如我们在阅读中国近代史,提到国共对立,常出现「共匪」「毛匪泽东」「蒋帮」「先总统蒋公(中间还一格)」等词,虽有其时空背景和政治效果,但后代历史书写时实在不应该再如此指称。

  许多历史作品囿于传统观念,史观照单全收,于是「黄巾贼」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对比于大小农民起事都视为起义的唯物史观,恰好相反。

  尽管只是一个名词,但因为不同的价值观而有不同的说法,从而影响后人的观感印象。从「黄巾之乱」到「黄巾起义」,其中的差距何其大啊!

  正确的说法,就是「黄巾」。觉得光这两个字太孤单,那么尾巴添字,变成黄巾军、黄巾民变集团...也是可以接受的。就是「黄巾贼」不妥。

  黄巾不是强盗集团,相反的,本身是个宗教组织,称为「太平道」,崛起于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发展运作了十几年,算是官逼民反的产物。头头名叫张角,冀州钜鹿郡(今河北宁晋县西南)人,信奉黄老,通法术,会咒语,许多病人喝下他加持过的符水,不药而愈。他被奉若神明,到处散布「只要悔过,你的病就会痊愈」这种信念,信徒愈来愈多,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兑、豫八大州,包括今天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分,几乎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三。据说好多人变卖、抛弃家产,千里跋涉,争先恐后,投奔张角,沿途挤得水泄不通,福分不够走到一半死了的就有一万多人。

  张角的信徒太多,势力大大,不分区管理不行,他把势力范围分成三十六区,称为「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这样换算,大概三十六万人有吧!这么多人穷得要死,饿得要命,嗷嗷待哺,民怨已深,聚集在一起不造反才怪。于是张角运用阴阳五行的迷信,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并在说好在甲子年三月五日发动军事政变。

  「苍天」指的是东汉王朝,「黄天」指的是太平道。依照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循环迷信,汉朝是火德,是红色的,火生土,所以土德取而代之,而土为黄色,因此太平道的信徒以黄色头巾为标帜,象征他们这土德将取代衰竭的火德(汉朝)。

  「甲子」是干支岁月六十年的头一年,「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表示这一年,也就是灵帝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年),将出兵推翻政府,大家又有好日子可过。

  张角暗暗派人在各级政府机关大门上,写上「甲子」两个字,作为记号。同时安排干部马元义前往洛阳,勾结朝廷几个宦官,想要来个里应外合。

  想想看,三十几万人,全部武装起来,取得一块好地盘,足以成为日后三分天下的其中一分,如果一切顺遂,会不会动摇国本?会不会改写历史?这里用了「如果」两个字,是因为一开始就不是很顺。泄密!很多行动失败,就始于泄密。在起事前一个多月,黄巾内部出现叛徒,张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门徒窝里反,上书告密,供出潜伏在京师洛阳的内应马元义,害得信奉太平道的官员、军人、百姓,全部被杀,死了一千多人。

  由于事出突然,张角被迫提前一个月(二月)发难。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两个弟弟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

  起初黄巾军势如破竹,威震京师,一个月内,全国的县政府都被攻击,放火、掳掠的暴动频传,接着却后继无力,七零八落。他们碰上皇甫嵩、朱?、卢植等人率领的政府军。卢植担任北中郎将,讨伐北方(河北境内),左中郎将皇甫嵩及右中郎将朱隽一起讨伐颖川(河南境内)。

  张角病死,张梁、张宝战死,前后只有八个月,以张角兄弟为主的黄巾主力就被消灭了。

  黄巾因为被杀而减损的多,但增长的更多,加入黄巾阵容的人数,短短数月之间,如滚雪球般增加。日后,被曹操击败青州的黄巾军,就号称百万之众,其中卌万为曹操所收编;又如张飞燕这支黄巾余党,部众也超过一百万,数量非常可观。张飞燕,就是张燕、褚飞燕,西元二○五年投降曹操时,部众还有十余万人,而这时距黄巾举事,已经二十年了。

  黄巾民变是促使东汉解体的导火线。为了镇压民乱,汉王室不得不借重地方群雄的力量,同时发文各地,征集义勇军平定黄巾之乱,曹操、孙权之父孙坚、刘备、关羽、张飞等后来三国时代的名将都在其列。而群雄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趁机强化政治力与军事力的影响,终于演变到朝廷名存实亡的地步。自此历史舞台转为群雄争霸的局面。

  说「黄巾义军」,可能太神圣,说黄巾贼,又太严重。黄巾,就是黄巾。

  朝廷腐败,皇帝(汉灵帝)荒淫无度,宦官的亲族在地方为官,鱼肉乡民,这些人恐怕才是真正的贼匪共同体,他们劫掠百姓,毫不贬眼,他们吃掉国家老本,他们才是国贼,而不是想要篡位、发动政变、革命的任何人。民众复遭地主豪强压迫,天灾接二连三,呼天天不应,就变天吧!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黄巾组织,便成为百姓的依托。

  先有官逼,而后有民反。当农民也揭竿而起,通常局势已经很严重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像游行上街头,结束后解散,回归居家生活。武装革命,成者为王,成功了,种种建国神话始塑造,前朝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败者为寇,失败了,就会被当朝者扣上乱臣贼子的帽子,永世不得翻身。从「黄巾贼」一例可知,贼啊、匪啊、野心分子啊、xx同路人啊等等戴帽子的名词,是掌握历史诠释大权的权势者惯用的抹黑手法的产物。他要抹黑可以,我们后人却不能跟着黑下去。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1-07 01:0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294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