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会,没有任何政治色彩,只是提供有考公共政策的同学参考.......
最近一直在找有关社论的网站,大家参考一下
http://www.tol.com.tw/CT_NS/freectsea...ord=%aa%c0%bd%d7中国时报 《社论》七年六阁揆,有谁在乎政策赓续的成本?
【时报】 2007/05/15
随着新闻幕后一块块拼图的重组,苏揆突然请辞的缘由已大致明朗。事实真相当然不是苏要让扁「展布」什么「新局」,而是扁谢想要尽快共组「选战内阁」,苏若还要留任阁揆,就成了拦路的石头了!而有趣的地方也就在这里:如果苏的存在让扁谢两人感到碍眼,那么张俊雄又能成为怎样的阁揆呢?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执政的七年来,阁揆的「下台学」已经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专书了。而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也就在于,除了首任的唐飞是为了反对核四停建的政策而负责下台外,之后所有的阁揆都是为了因应权力布局需要而替换。这期间,阁揆、党主席与总统府秘书长三个职位,仿佛是在一个三角棋盘上的三颗棋子轮流对换,几个被封为「天王」的执政党精英,就在这几个位置上挪来挪去,这般频繁的轮转,并未凸显出陈水扁操作权位的手法有多高明,倒是同时把三个位置都做小了!
或者讲得更直接一点,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台面上的天王级的菁英,除了陈水扁以外,几乎都轮过一次阁揆,甚至此刻又轮回到了张俊雄。而有趣的是这几位天王竟没有一个在阁揆任内获得充分养望,反而都在立院与总统的相互牵制困局中,迅速挫磨掉原有的声望与人气。
遥想当年,谢长廷由港都转进行政院之际,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待一年后苏上谢下,两人悬殊的人气指数,又岂是今日所能比拟?以当时苏的气势,就差没被点名为「准接班人」,而相对照的则是谢的落寞与低调,几近被挤到权力边缘徘徊。一年之后谁又能预料竟然形势互易,占有阁揆优势的苏贞昌,竟在人气声望上一路下挫,反倒是气势低档的谢长廷逆势崛起,从一无所有一跃而为绿营总统候选人。对苏谢两人而言,接任阁揆并没让他们距离总统大位更近,反而是被推得更远。
换言之,在陈水扁的操作下,阁揆一职仿佛成了某种「浮士德的交易」。一方面阁揆所享有的庞大资源,让所有人都很难抗拒这个职位的诱惑,但不论是谁接任了阁揆,却也都摆脱不了被糟蹋而迅速贬值的宿命。过去七年,立院「朝小野大」的情势没一天变过,位居幕后的陈总统也从未真正下放过权力,加上相关媒体的见缝插针,「阁揆」在中华民国的体制中,竟成为摧毁政治菁英最快速的位置。
谈到这里,似乎很少人还会惊觉,在现行宪政体制上,行政院长一直都是政府最高的行政首长,在体制上也一直都应要向立法院负责。换言之衡情论理,此际就算苏贞昌该当下台,为的也该是年度预算被卡在立院数月之久不得动弹而下台,而不该是为了成全陈水扁「展布新局」而下台。问题是,大伙上上下下,却没一个人愿意要从这个角度思考。
也就是说,七年替换六个阁揆,永远是权力逻辑凌驾一切,选举考量盖过其它,最不受重视的反而是政策的赓续。我们在此刻还真想直接了当的问一句:如果要换张俊雄上台,是不是说他当年所大力推动的「八一○○,全民启动」又要大复活了?而苏的核心团队陆续打包走人,是不是他才刚开始推动的「大投资、大温暖」计画,就此偃旗息鼓,当「一切全都没发生过」?
七年不到,六位阁揆像是走马灯般的上上下下,在此同时也换了六组团队,先后推出过六套施政大计画,也都搭配着六句华丽的施政口号。许多阁员对部务才刚上手,就被迫在改组中仓卒下台,院长部长仿佛都只是「到此一游」一样。风光上台的时候都说要「开创新局」,狼狈下台的时候也都说另有「生涯规画」,却没有那个人需要对政策规画不断被颠覆翻转担负过任何责任。这般地视阁揆替换形同儿戏,试问台湾的竞争力排名,怎么不会年年下滑,甚至还被大陆给赶了过去?问题是当大家如今都只注意扁谢怎么玩权力平衡,有谁还会真在乎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