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x0
|
[散文][分享] 把建築變成偉大的事
儘管已經過了四十幾個年頭,台灣最大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潘冀,每每想起那個場景,心裡仍是激動的。
那是在念成大建築系一年級的時候,他常常緊握著筆,仔細、謹慎地在字帖上用仿宋體寫著,而上頭總會有句話:「建築是歷史的代表,文化的象徵,科學與藝術綜合的產物。」
「你想想這是多麼偉大的事?」頭髮摻了點銀白,潘冀眼神發亮地說。
而今,潘冀不僅一生幸運地與建築——這個「偉大的事」為伍,還將它經營得有聲有色。
一九八一年,潘冀三十八歲。他決定靠過去十幾年在美國和台灣累積的設計經驗,開設建築師事務所。
不過,岳父卻很為他擔心。因為像他這種個性耿直、沒人脈,又不喜歡交際應酬的人,怎麼在台灣建築界生存?
靠專業,走出自己的路
但潘冀意志堅定,要靠專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行得通,繼續做;行不通,就教書。」在海洋大學擔任教授的太太孫寶年都還記得,剛開業的前幾月很緊張,收入不太穩定,家用只好先從她的薪水扣。
二十五年了,那個有著理想性格的建築人始終沒變。不靠關係、不送紅包、不走後門,潘冀的建築事業依然在台灣立足茁壯,甚至前進到對岸的上海、廈門發展。
近年,他們將服務觸角延伸到室內設計、工程顧問相關領域。目前整個集團員工有兩百五十人,年營業額估計在七億以上。
「他證明了在台灣當建築師不一定苦哈哈,也可以欣欣向榮,」一位同業說。
綜觀潘冀在台灣設計過的作品,多以醫院、學校及教堂等大尺度的公共空間為主。更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許多科技廠辦,也出自他的雙手,像台積電十二廠暨總部大樓、華碩電腦關渡廠區及剛完工的聯發科總部大樓等。因此,有人把潘冀喻為「台灣科技廠房設計泰斗」。
但不管是「經營之神」抑或是「設計泰斗」,低調踏實的潘冀對這些外加的稱號,都沒有太多情緒起伏。
一襲深藍色綿質襯衫、黑長褲,潘冀的話不多,開口前總會想了又想,才讓話出口。
變大,從來就不是我的目標
「變大,從來就不是我的目標,」從小篤信基督教的潘冀,拿起慣用的白色馬克杯,緩緩地說,「上帝給我這樣的機會,把我放放在這個位置,不是偶然的。我就要好好地把放在我手上事做好,如此而已。」
對潘冀來說,建築是他從來沒有變過的選擇。
他從小念書就不用父母擔心,而且每一科都發展平均。大學選志願時,他覺得,建築是把理工、藝術整合在一起的學問。加上哥哥也學建築,少年潘冀相信,這將會是條不錯的路。
成大畢業後,他準備到美國念研究所。成績很好的他,收到許多學校的入學許可。就在這個時候,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卻寫信告訴潘冀,他們分析潘冀的成績單,發現他過去接受的訓練太重工程、輕人文。如果潘冀願意再從大四念起,多花兩年取得另一個學士學位,學校願意提供全額獎學金。
這個抉擇,至今仍對潘冀影響深遠。在萊斯大學念書的那兩年,潘冀大量閱讀與藝術、心理和社會學等相關的原文書籍。為了賺生活費,他邊工作邊念書。大五的時候,每星期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二十個小時。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看機會,而不是看問題
潘冀二十六歲在美國就獨當一面,開始主導大型工程,底下要帶二十幾個人,其中還有比他資深的同事。他印象深刻,有回負責的工程被美國當地的幫派標走,潘冀到工地主持會議時,工人們意見很多,壓根不把眼前年輕的東方主管當一回事。
潘冀沒有被打倒,每回開完會,他馬上用錄音機記下對工程的要求,再請祕書逐字打出來。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來回溝通,完成工程。
他也是個不喜歡原地踏步的人。從小,他有個習慣,如果今天這本書念了三十頁,明天一定要多念五頁。「我有潔癖,」他呵呵笑說,只要事情沒做到、沒做好,心裡就不舒服。
「我不太怕挑戰,有些事情如果我不知道,OK,那就學,把它學會嘛,」潘冀說。
「我常在想,人們為什麼會害怕挑戰?是因為不知道,」潘冀振振地說,「而我都是先看機會,而不是看問題,否則光想就覺得可怕。但其實你真正動了,就沒那麼可怕,就可以一步步地迎刃而解。只要你有積極的動力和信心。」
和潘冀合作十三年,台積電新廠規劃及工程處長莊子壽觀察,潘冀的作品正如其人:沉穩內歛、層次分明,重視設計細節及對周遭的影響。
這與潘冀對建築的看法有關。
好建築是不張牙舞爪的
在他看來,建築是「有對象、要負責任」的創作。他說,建築師的個人表現慾都很強,但建築物畢竟是公共財,不管放在哪裡,對周圍的人都會有影響。所以身為設計者,不能自私,一定要考慮到人與土地,讓經過的人們願意擁抱它,親近它。而好的建築,更不會因時代而退流行。
最近剛完工的台北真理堂就是個例子。潘冀把教會原來的佔地面積縮小、推高,空出來的戶外空間,可以讓路過的人好好休息,附近社區居民也能在週末辦場活動。
又例如,他在設計台積電十二廠暨總部大樓時,因為整個建築物的量體大,容易對四周環境產生壓迫感。他先幫總部大樓打了層次,高低長短的線條錯落相間,整體看起來就輕盈了許多。
接著,他又把建築物的一角,稍稍扭了方向。於是整個總部的外觀,就像一個運行中的火車頭,引領著後面的廠房持續前進。這樣一來,便巧妙地暗喻出台積電是帶動世界半導體代工產業的龍頭。
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宗邁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陳邁說,有建築師會認為,設計廠辦很枯燥、乏味。因為這類型的建築物可玩的花樣不多,加上投資金額大、工期短,又極度重視避震、空氣潔淨等功能。萬一失手了,對業主的損失很大。
「但潘冀做得又快又好,不僅照顧到功能,也讓建築物人性化許多,」陳邁稱許。
經營一個大家庭
而讓建築物做得又快又好的關鍵全繫之在人。
目前在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裡,資歷滿五年以上的有近一百位,佔了四成。再來,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年資超過十年,「這是很重要的資產,事務所可以做些很不一樣的,是因為我們有一群有經驗的人,」潘冀說。
從人才的選、用、育、留,潘冀都有一番獨到思維。
從美國回台灣後,一直都在大學任教的他,鼓勵主管們也到學校教書,藉此途徑發現人才。事務所不太登徵才廣告,若有空缺,多由同仁推薦。
事務所每星期開一次「人力會」,參加的人員目前包括潘冀、設計總監蘇重威、執行副總黃種財及各專案的組長。會議的重點在於了解公司每一個人目前的工作能力與狀況,隨時調整、追蹤,做更好的安排。
然而制度要走得長久,就要靠企業文化做後盾。
來到台北仁愛路三段,一條綠蔭連天的小巷子。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就散落在這兒幾棟兩層樓的平房裡。推開門,迎接來客的是滿牆的作品照片與建築模型,一時讓人誤以為是走進某大學建築系的工作室。
為了讓員工專心工作,無後顧之憂,潘冀待人的方法很細膩。
從開業第一天到現在,所有員工中午都是一起在公司餐廳吃自助餐。省得還要到外頭花時間找東西吃,而不能好好休息。只不過現在事務所愈來愈大,必須分兩個梯次吃飯。而且為了增加員工們互動,每個部門、每個月吃飯的時間都不一樣。
碰到適婚年齡員工,卻沒有對象,潘冀和主管們還會幫忙留意。公司辦活動像國內外旅遊或年終尾牙,會邀請員工的家眷一起參加。「很像一個大家庭,」蘇重威形容。
「這樣的好處是彼此信任,」潘冀的太太孫寶年觀察。就像事務所常要加班,但員工的另一半都很放心,因為清楚這是個正派、不亂來的地方。
黃種財記得,有回潘冀問他,事務所經營上有什麼潛在危機?他想了想回答,「有。潘先生因為你的抽屜沒上鎖,如果有天小偷進來偷走你的印章,你可能一夜之間欠好幾億。」
事實上,因為潘冀選擇相信員工,不僅抽屜不上鎖,員工上下班也不用打卡,加班時數自己填。公司內任何資訊都是透明,包括每個人的薪水。
最重要的事
剛過六十四歲生日,潘冀計劃明年能夠退休,做點自己想做的事。但在這之前,他有個心願。
他說,過去台灣社會有許多知名建築師,但沒有一個建築師傳承下去,從社會資源來講,是很可惜的事。去年開始,他把自己四十幾年來建築理念、經驗整理成文字,希望能好好傳承下去,對這個社會有些助益。
「成功是什麼?是權嗎?是利嗎?是地位嗎?我覺得,其實好好做,該你的就是你的,不該得的,用不好的方法,也拿不到,」潘冀說。
這也恰恰是上帝送給他最珍貴的禮物。他多年好友,師大音樂系教授金希文觀察,因為信仰,讓潘冀有扎實的價值觀,懂得判斷,能跳脫眼前利益得失。同時了解漫漫人生長路上,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
那是什麼呢?潘冀說,「就是盡量讓你的生命活得有價值。」
【心得感想】
不靠關係、不送紅包、不走後門,潘冀依然打造出台灣最大的建築師事務所,還把版圖擴大到對岸。有人說,他是台灣建築界的「經營之神」,但低調如他,是怎麼看待四十多年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