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67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04:00 ~ 4:30 資料庫備份中,需等較久的時間,請耐心等候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測試看修行人對人格之轉變
劉巧玲:

大約在1976年前後,哈佛醫學院的社會行為科學系曾對學習東方靜坐的美國修行人進行了一番相當嚴謹的研究,探討經典中的靈修境界只是一套信理?還是確有普遍而客觀的事實經驗作為印證?他們針對不同階段的修行進行密集式的訪問及測試,採用自編的a profile of meditative experience(pome)以及「羅沙哈」測驗(rorshach test:即令人解釋墨水點繪的圖形以判斷性格),他們發現羅沙哈測驗所測出的各種社群在認識及覺知能力上的差異,確實與傳統靈修界所擬的修行次第相呼應,這個發現多少肯定了經典中所描寫的變化過程,確實有超越文化學術性的根據。daniel brown以及jack engleryj綜合了這份研究及另一份「南亞研究」結果,做出下列的報導

初修階段(beginners group)現象
研究小組針對十五位閉關三個月的止觀行者做了羅莎哈測驗的分析比較,發現這些行者在閉關後認知及知覺上的差別不大,只是活動力稍有降低的傾向,在某些主題上,顯示出本能欲力的色彩較強,知覺反應較偏向原始的反應(根據快感原則),較能接受與現實不合的內在經驗。

心理學之詮釋
初期階段的修行通常會被初次揭發的內在是世界所震懾住:幻想、記憶、片刻不息的念頭。那世界是如此廣大、混亂、複雜,和所習慣的外在現實十分不同,使得初修者更加焦慮不安,這一階段的修行通常都在忙著適應自己的內在不可捉摸的經驗世界。

初修者的經驗通常和心理、自我催眠等心理治療過程有相似的效果,他們外表看起來是在冥想靜坐,其實內在是做自我發現或心理治療,尚未進入較深的專一定境。自我發現及專一定力的訓練是兩回事。現代人初次有意識地正視內在世界,面對種種幻想、衝突、情緒、念頭,他們會忍不住去追究其內容,而無法進一步鍛煉專一定力。

佛教詮釋
東方宗教為了避免兩者(指心理治療及專一定境)混淆而阻礙了真正的冥想淨觀,通常設有「前行」的預備階段,以改造自我及人生觀,並設定規範戒律,約束人的行為,使人在思想行為及心理上淨化或歸正後,才授以冥想訓練,這種預修階段通常可以長達好幾年。

缺少了倫理戒律的預備階段,初學者自然會在冥想淨觀中彌補這段空缺,尤其是心理學逐漸普遍的今日,自我認識、自我實現的呼籲使得更多人將冥想淨觀轉化為自我發現及心理治療,即使是已進入三個月的閉關的人,也有半數以上落入情緒及念頭的內容中,每天十六小時,一連三個月都鑽不出來,而錯過了初期訓練的主旨-專一定力。

修定社群(samadi group)現象
這一社群最明顯的特徵是缺乏活動力及聯想力,研究員要求這一社群的人辨識羅沙哈圖片時,他們感到很累,雖然只要他們努力,他們的辨識能力仍不減避靜之初,但他們必須免為其難地轉變意識狀態,將凝聚的覺力打破,進入知覺的物件。他們的動機性因定境經驗而減低。
這些人的認知能力大多數停留在純粹的知覺物件上,如圖片的形狀、顏色、陰影、靜態這些基本元素上,再聯想時,常不肯定,或常反問自己的看法,或是找不到詞句或名稱表達﹔他們所指認知之意象也非固定的,有時像這個,一會兒又變成那個,他們所看到的是一個意象在意識中的流動過程。

佛教的詮釋
根據止觀傳統的描述,這一社群的人身心已平靜下,內在的念頭意象及外在的色音已打不斷修行人綿延不斷的覺力。行者可能由呼吸開始,銳化及穩定了覺力之後,便將此覺力運用在剎那變化的身心意識活動,由於觀照力迅速覺察,不致於掉入活動之內容,方能看到剎那變化的整個過程。有時在冥想中,官能識覺活動暫時停止,卻仍清楚覺察念頭尚未形成那一剎那的動力或刺激,這便是所謂的定境。定境又有不同的層次,初期的定境,行者仍有雜,只是雜念出現時,他不只能夠當下覺察這雜念,還能覺察與這雜念並生的官能感受﹔但他只是覺察到它的存在,未必能夠分辨它的內容。在這階段的人還很容易迷失在念頭或感受裏,故此定境並不穩定,間或有不覺的現象。定境較深的人幾乎可以可以停止思考及認知活動,而進入更微細的覺中,行者能覺察一念將生的那一剎那以及對身心的直接衝擊,而不去追究它的內容,故整個冥想,他所經驗的是一連串的閃、動、推、顫等片斷現象,由於這一境界的覺力已經相當穩定,即使身心反應剎那變化,但覺力卻能由一個反應接到另一個反應,不會調到反應的內容而有所中斷。定力穩固的人可以按修行的目的,而調整定境的深淺,例如為了深入認識思想、感受的本質,他可以進入意識活動的內容,以培養透視的慧力,建立正見,他所受到的纏縛便比初期定境小了許多。

心理學之詮釋
由此可見,我們不會對羅沙哈的測定結果感到驚訝,1.聯想力的缺乏﹔2.行程意象的能力減低﹔3.辨識點墨畫時集中純粹的知覺形狀之上。由此研究,我們至少可以肯定一點,有定境經驗的知覺方式確實和一般人有所不同。

慧觀社群(insight group)現象
這一社群的測試結果和定力社群正好相反,活動力增強,聯想豐富。受測者參與心態十分積極,視以為發揮想像力的機會,同時卻謹慎而具體地揣摩圖片的意象。慧觀社群在閉關前後的測試結果很少雷同之處,顯示出他們的心識不斷變化,每一幅圖片的可能性也變化無窮,一位受測者說:當我看不出其他東西時,我就停留在畫上一會兒…給予一些空間。只是與那看不出任何東西的覺識安住一會兒…於是,許多意象變出現了…

這段話正好反應出慧觀社群的認知特色-開放內在活躍的聯想及意象。
這社群中人的聯想通常顯示兩種風格:一是身臨其境的聯想,尤其是在人性活動方面,受測者由一種認知開始,逐漸深入其境地感受出它的意義才算﹔二是具創造性的風格,他可以從一種認知開始,但在答復問題時,意象不斷改變,對這意象的感受前後差異也很大,他們的認知通常十分新穎,具有創造性。這些受測者一方面顯示出他們自己每一剎那的內心活動十分敏感,同時又隨時與外界的現實要求相互呼應。他們在詮釋畫中意象時,十分詳細冗長,但每個意象常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變化活躍,然而這些能量或活力未全是和諧的,有時也透露出性欲及暴力的衝動傾向。

佛教詮釋
止觀之訓練基本是先淨化、專一人的心智,使它能敏銳到足以觀照心識本身活動的地步,故必須先進入相當深刻的定境,才能看出構成一切存在真理-世事無常,存在之苦根,萬物本空等。這種認識不是基於經典教義而是具體的經驗,行者在一座之中,若定力深厚,觀察的到心念的生滅,不在繼續串聯成一件事,則行者便不難看出每一個事件裏面竟有千萬個念頭生滅,是如此的變化無常。可是我們一般人的認知卻無法看出每個事件內的大千世界,僅按事件的外形而生貪瞋癡之反應,不僅陷身期間而無法自拔,還製造更多的苦果,這便是人生存在的苦根。

定力深厚之人,不再受欺於外在的現象,一切客體或觀念都在剎那覺照的覺力之下分解為獨立且變化無窮的片段,在變化過程,並無一個不變又實質的主體,一切只是心物的交互顯像而已,如此,萬物本空的智慧便產生了。止觀的主旨之一,便是在經驗的層次上實證這種正見,然後這種定力及慧觀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看出每一個經驗內生滅無常的本質。止觀到了某一境界,覺力與生滅現象頓時分開,只有剎那之滅及覺力猶在,生起現象卻消失了,行者經驗到現實不斷消逝,或是大空之境,身心頓失。身心脫落之竟會帶來無上的喜樂,但只是曇花一現,隨之而來的,便是失落、恐慌、怨憎之境,這是由定境出來的對現實的正常反應,可是有定力之人,不會陷入這種感受,反將它們當作觀照素材,以一貫的定力,對人生現實產生更深的智慧看出宇宙每一個現象如何引發另一個反應,如此因果相續,而成就了我們的世界,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不是無常的、空虛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圓滿我們的生命,於是求解脫之心方鞏固下來。當行者真正經驗到世事的無常、無實、永無滿足的本質,知道外在現象雖有所不同,但其變幻生滅不已的,都是一樣的,於是無所求及不隨應的平等心便逐漸生出,任心識及世間的一切可能現象畢於前,且明察秋毫,不再按個人的習氣好惡而反應。

心理學詮釋
由此,我們不難瞭解羅沙哈測試這一社群的結果,和前一社群正好相反:1.活動力增強,2.聯想及感受豐富,3.意象與圖片之間有現實性的呼應,這是由於慧觀社群的行者具有專一的定力及不分別取捨的純粹覺力,故能覺察每一剎那感官意識中生滅變化的豐富內容。又因他們特別敏感現象與之間內在的因果聯繫,故在解釋圖片時十分注意情節的外貌內因種種原委。由於他不在分別取捨,故看反映的形式也很自由多樣化,沒有自衛性的反應,故看到什麼變說什麼,連一般禁忌的性欲及嗔怒都直言不諱,無所隱藏,另一個特色便是這些行者言行思想的背後主體性不強,因此在一個答復中竟然變化觀點,這一現象和一般人的中心無主現象不同,後者常代表著內在的空虛,而慧觀行者自我主體的色彩雖但,卻充滿了人情味及活力,心理學者對此發現均感驚訝。

深度慧觀社群(advanced insight group)現象這一群限於少數已證到初步悟境的人,故只選了四位西方的止觀行者。這測試是在日常環境下進行的,不再像前幾組特別選擇在長期閉關的前後,雖然研究物件只有四人,但其中三人顯示出相當一致的特質,可視為初物者的特徵。
他們測試的反應,乍看之下,好象和初修者沒有什么差別:只提出意象,加上簡單的詮釋,不像修定社群偏向知覺物件的元素層次,也不像慧觀社群豐富的聯想,可是他們確實顯示出一些特質,我們稱之為殘餘效果(residual effects)他們偶而會向修定社群一般,注意形狀、顏色、對稱,以及陰影變化,可是這些陰影常被進一步詮釋為某種心境或特質,如痛苦…美,黑暗及沉重‘不適應。她們長答以非生命性變化,她們活動力強,但變化性卻不如慧觀社群。

他們最明顯的特色,在於他們的認知常重於形式與能量,或是形式空間之間的互動情形,每一個受測者均指出能量的變化或是虛空的存在,而這些能量及空間都被賦予了某些特質或意義,並視為宇宙之構成分子之活動或是身體內的元素。他們也都進一步指出這些能量的核心所在,有些用於瑜珈派的脈輪比喻,有些還指出能量的變化及流動方向。這些現象在社群的眼中,只是能量的發生,好似心智之舞,他們覺得這些能量與空間的變化成形就在受測者的眼前當下發生,這現象只有在高深的修行境界中出現:有些也看到意象及形式開始化解為空的過程,或是色彩形狀開始向內統一凝聚,集中於一點,有的到了最後,竟然開始注意空白的背景,好象顏色形狀都被吞噬或還原唯能量或虛空。由此可見,在深度慧觀者眼中,一切現象都是相對的,沒有一物堅實到必須成為某種固定形式。以上只顯示出一小部份的測試資料,其餘的意象,受測者之間呈現相當大的差異。即使在這些悟者的經驗中仍不乏一些衝突性的意象,尤其是與本能驅力有關的,如被拒絕的恐懼,與依賴性掙扎,需要滋養,對異性關係的疑慮,這透露了西方文化對人際關係的重視以及佛教僧侶的戒律之間所帶給人心的緊張對立,但較少侵略性的驅力,面對這些衝突,這群人的特色是竟不自衛遮掩,可以坦然地談論這些私人的問題,他們只把這些現象當作覺得物件,並無深入解決。

佛教詮釋
根據原始佛學思想,當定力及慧力具足,一般的知見概念消失,覺力不再受縛於剎那變幻的現象上。覺力的對象一消失,便剩下大空及覺性,稱之為初地-預流果。在這境界中見惑及習氣逐漸淨化,行者在寂靜中仍能回歸日常覺識或感受特殊之經驗,但覺性卻不受縛,那種光明極樂之境,有的可延續好幾天。悟境的經驗會帶給人個性氣質之永久變化。達此境界之人有幾種可能,他可以回歸日常生活中,或是繼續閉關,更深入預流果的成就,不論採取任何途徑,那種證量所帶來的心性變化世持久的。如果他要繼續前進,必須舍去預流果的果地覺受,根據修行者之經驗,不論他能否證入二地一來果,以往的覺受從此一逝不返,行者必須回到先前的慧觀,直到二度突破,在這過程中,更微細的欲界之惑會被清除,如此不斷前進,由二地至三地不還果,最後證阿羅漢果,一切思惑斷盡,悲智圓滿,究竟解脫,愈高的境界愈難證入,所受之苦亦深,但人性最深的染著也被淨化。目前即使佛教盛行的亞洲,也很少人能證到四地。

心理學之詮釋
由此可見,已悟之人雖在知見上產生徹底之變化,但力求回歸平凡。以上四位原受測者大致顯示出經書所指出的特質:1.進入空定之後,知見的改變,2.證果之際,見惑即習氣的淨化。羅沙哈測驗未能測出這一境界的獨到特質,這有幾種可能性的解釋﹔也許這一境界之特質已不再屬於心理層次,故羅沙哈測驗無法測出它與定力及慧觀社群的本質性差異。也許他們所表現的與初修者相似的平常心態正是他們的特質,他們的經驗雖與常人無異,可是反應卻完全不同,這正反映禪宗的比喻:初修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修持之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修畢,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之境的轉折過程。

這一境界的行者似能同時由兩種層次來認識一切現象,一方面肯定它相對性的存在價值,一方面又看出他只是能量在時空中的顯現而已。因此他們能夠正視現實,卻又保持心靈的自由。他們又能透視出每一種存在都是彼此相關,福禍相倚的,生命對他們原是多層次,多種的因果的變化顯現,生死不過都是其中的一種顯像而已,這種由整體著眼的智慧,頗能化解人的執著。一般人總認為修到此境界的人已不再有內在的衝突,事實不然,根據傳統經驗,到了二地、三地時,內在的緊張更加劇烈,而且無法可治。唯有繼續前進,等微細的敝障習染除盡後,才能完全解脫。初悟之人只能清除一部份的習染,他的特質不再於內在衝突的量的問題,而是對它們的覺力及反應心態的改變,悟的經驗使他較易抽身於一切衝突之上,這個距離使他不再受縛於本能的驅力,而能客觀地觀察真相,作智慧的選擇。因此初悟者未必真能透視內在衝突習染之本質,也尚未根除所有的內在衝突,他們的本事在於超越或放下,不受纏縛,由此可見,冥想的目的和心理治療的目的及功能十分不同,兩者實有相輔相承之效,可以由不同層次來處理衝突及改變氣質。

師父社群(masters group)現象
師父級的行者必須已證到四地,見惑欲或都已除盡,且已由一切苦中解脫,研究單位僅由南亞一帶尋得一位,在這碩果僅存的大師身上,羅沙哈測驗出相當突顯的認知特質。一般受測者基本上肯定圖片的真實性,然後將自己的想像力投射於其上﹔這位大師則不然,他把圖片當作心識的反射,不論是反射在思想或圖片上,都可以當作一種現實善加利用。因此他很自由地借此圖片講出有關人心宇宙的一番大道理,尤其是解除痛苦之道。他的解說中有一明顯的特色,羅沙哈測驗中十張互不相屬的圖片,竟被他用來解釋整個佛學思想體系,例如第一張顯示人間四種痛苦的意象,第二張顯示瞋心,第三張則是地獄的景象,第四第五則表示貪與癡。。。而且圖片每一部分都提到了,十張卡片被他聯結成一個故事,這是所有訪問測試的過程中,從未發生的現象。我們又如何分辨以上的現象和妄想症的不同處?我們只能說,詮釋中前後的一貫及整合性,還有與現實圖片的相應性,這些清晰的條理,不是一般有妄想症的人能表達出來的。雖然這一社群只有一位代表,我們卻在其他研究中看到相似的個案。boyer在研究印地安巫師時,也發現一位道地的巫師連串所有的羅沙哈圖片來詮釋他對整個宇宙的神秘經驗(觀點)他們似乎根本不在意自己的認識,只想借機會幫助別人脫離苦海。這位大師的心理結論似也有所不同,所有的解說中若不出內心有任何欲力、瞋心或任何衝突。正如guntrip所形容的:一個成熟完美的人…是完全統一整合的人,他的心理結構已經分化及重整,能在大體健全的自我發展以及良好物我關係下,發揮他多面的興趣及能力。

結論
由不同階段的修行人的測試反應,可看出每一階段認知及覺受方面確有本質上的差異,這決不只是自古照本宣科的經論而已,確實有實證的根據。
羅沙哈測試本身是用曖昧的點畫及色彩要求受測試者賦予意象或意義,這種自我創造現實的原則與東方冥想以心造境的修行原理確能相互配合,測試出每一階段的行者心識的變化情形。為了避免人為的心理因素影響了資料搜集及詮釋過程,他們指派對冥想完全陌生的人員進行,甚至於要求研究人員參予一部分地靜坐,看他們的反應和閉關人士有何不同,這種嚴謹的態度使此研究有相當客觀的參考價值。

這研究顯示出,一般人視修行為解脫的快捷方式,這觀點是錯誤的,閉關三個月的人只有少數一部分表現出明顯的變化,這和人格的成長模式相似,知見及感受的轉變不是三、五個月的事,它需要相當堅實的人格基礎及恒心耐力。

因此冥想不是心理治療,而是指向究竟地解脫,必須徹底由心地下手,冥想地初階根本跳過此階段,只觀照心識的整體活動,設法除去一切苦根,故對個人氣質性向的改變,效果並不顯著,唯有對精進有恆的修行人才會看到明顯的氣質變化,由此我們更加肯定冥想修持與心理輔導或自我成長不是並行的兩條路,而是一個成障過程中互相銜接的兩個階段,無法互相取代,唯有一個健全的自我才能發展出無我的智慧。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06-06-26 11:49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6-26 11:10 |
雲飛陽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帳號封鎖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我覺得這種方法是僅供參考
那是在心裡有準備狀況中....
在無預警表現才是真
平時生活細節也可觀察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6-06-26 21:29 |
goood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 鮮花 x2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呵呵 有點複雜的感覺 還是感謝您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台灣台灣固網 | Posted:2006-07-01 04:5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060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