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8484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lljml2005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0 鮮花 x16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灸法簡介
山西省候馬市中國澄江學派醫學研究所 謝錫亮


#1
  灸的程度及用量

  至於灸的程度,前人有成熟的經驗。如《醫宗金鑒》上說:“皮不痛者毒淺,灸至知痛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為度。”這是指外科灸療癰瘡毒而言。更具體地說:“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五壯。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使火氣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以上說法,使我們領會到,灸法既是一種溫熱刺激,就必須達到一定的溫熱程度,決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煙薰烤,表熱裡不熱,就算是灸法,結果達不到治療的目的,還誤以為灸法無效,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白吃苦頭)。古人多主張用直接灸,如《針灸資生經》上說:“下經云:凡著艾得灸瘡發,所患即差,不得瘡發,其病不愈。”這是說每灸必須化膿,病才能痊愈。現在我們除有意識地使用化膿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燒傷太重,成為灸瘡,只要長期施灸,也同樣有效。
  總之,一般說直接灸之艾炷,以麥粒大小為適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壯,小兒灸三、五壯,每次取三、五、七穴為標準。 臨床上可適當伸縮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壯數。如用於外科,灸闌尾炎或疔癰初發時,可在合谷、手三里、闌尾等穴,每次灸百壯左右,一日灸二、三次,會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膿,收到意外的效果。

  施灸注意事項

  一、醫生的責任和態度:使用灸法和用針法一樣,醫生首先要有很強的自信心,耐心細緻地宣傳灸法的好處,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說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勵病人樹立樂觀主義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堅持下去,長期和疾病作鬥爭。
  醫生的態度要嚴肅認真,專心致志,手眼並用,切勿掉以輕心,草率從事,防止灸不好,徒傷皮肉,而於病人無益。《靈樞·官能篇》上說:“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由此可見,對針灸醫生的要求是很嚴格的,首先是舉止要穩當,安祥而持重,其次是手巧而心細。這樣的醫生才能使用針法和灸法。
  二、要注意空氣冷暖的調節和安全:施灸時不免要有煙薰和艾味,艾本來具有芳香氣味,有的人很愛聞,有的人則嫌惡,因此在避免風吹病人的條件下,可以開窗調換空氣。施灸時要脫衣服,應特別注意室內的溫度和內外隔障,尤其在冬季嚴寒和夏季酷暑之際,更應注意使病人舒適。
  灸法最易落火,燒灼皮膚和衣服,應小心處理,當心失火。應用物品必須具備,如坐灸之椅,臥灸之床,各種灸料及點火之香等一應用具,務必事先備妥。
  三、必須做到姿勢端正,體位舒適,穴道準確。《千金方》上說:“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肢勿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皮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可見對體位非常重視。這是很有道理的,應該嚴格端正姿勢,然後施灸。灸胸腹應仰臥,腰及下肢後面應俯臥,肩背部要正坐或俯臥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為宜。尤其要注意體位自然,肌肉放鬆,不要取勉強的體位。因為直接灸往往需經多次反覆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礎,否則穴位不準,再行更換,則從頭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臨床上在施灸中發現穴位不準,要隨時修正。
  四、灸法與消毒:在皮膚上施灸,一般對消毒要求不太緊要。不過直接灸時,應用75%酒精棉球消毒,擦拭乾淨,面積要大些,以防灸後皮膚破潰,繼發感染。至於灸的原料不需消毒,只要將艾絨曬乾,生薑用時洗淨即可。
  五、灸瘡的處理:凡用灸法燒破皮膚,均可涂紫藥水,用敷料保護。尤其用直接灸法,往往發生起皰、結痂、潰爛等灸瘡現象,為了防止摩擦,保護皮痂,預防感染,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淡膏藥覆蓋,再灸時揭開, 灸後再蓋上。如發生繼發感染,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成藥)涂貼。內衣要乾淨柔軟,燙曬消毒以防感染。
  六、暈灸的防治:暈灸者雖不多見,但發生暈灸時也和暈針一樣,會出現突然頭昏、眼花、噁心、顏面蒼白、脈細手冷、血壓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暈倒等癥狀。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勞,恐懼、體弱、姿勢不當、灸炷過大、刺激過重等引起。一經發現,要立即停灸,讓病人平臥,一般無什麼危險。但應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預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斷留心觀察,爭取早發現,早處理,防止暈灸為好。經灸一二次後,情況就會好轉。

#2

  二、間接灸法
 
  也叫隔物灸,間隔灸,即利用其他藥物將艾炷和穴道隔開施灸,這樣可以避免灸傷皮膚而致化膿,另外還可以借間隔物之藥力和灸的特性發揮協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此法早已被廣泛利用了,常用的有:

  隔薑灸法
  是用姜片做間隔物。生薑入藥,辛溫無毒,升發宣散,調和營衛,祛寒發表,通經活絡,治風邪寒濕。取新鮮姜和艾結合起來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遺留瘢痕的缺點,又能和生薑發揮協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操作技巧:首先要選擇大塊新鮮生薑,切成比五分硬幣略厚的大片(約一分多厚,太厚不宜傳熱,太薄易燒傷,厚薄要均勻。用針點刺許多孔,以便熱力傳導),艾炷不宜過大,如蠶豆或黃豆大即可,艾炷勿過於緊實,過緊則燃燒時間長,熱度過高,過於鬆散,則燃燒太快,易脫掉火星。每點燃一個,尚未燒完就在旁邊接續一個,使之引燃,這樣對於下一個艾炷就不必再點火了。隨著久的面積不斷擴大,就產生連續不斷的溫熱刺激,熱一大片。否則艾炷過大,先燃上部,下邊不熱,後來接近姜片則熱力劇增,就會發泡。隔姜灸發泡,是技術錯誤,特別是顏面部更宜避免。
  每次可放2~3個姜片,灸2~3個穴道,灸妥後再換新穴,多則忙不過來了。如果灰燼和殘艾積累過多,則予以清理,從新放艾炷施灸,在施灸中即便病人不叫痛,也應不時拿起姜片看看顏色,移動姜片,因為有些病人局部神經麻痺,知覺遲鈍,最易施灸過度,發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燒過二、三壯覺熱以後,更應當心,專心致志,勤動勤看,以局部大片紅暈汗濕、病人覺熱為度。
  施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輕柔的乾毛巾覆之,促使汗孔閉合。如灸面神經麻痺則應在灸後一小時內少說話,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靜休息,以利恢復。
  隔姜灸之適應症:嘔吐,泄痢,腹痛,腎虛遺精,風寒濕痺,面癱,麻木酸痛,肢體萎軟無力等。尤其對面癱更為適宜,治療本病用隔姜灸法,療效優於針法。但宜講究技巧,每日溫灸一次,將癱瘓部位之主要穴道,灸紅灸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隔蒜灸法
  用蒜作間隔物。大蒜入藥,辛溫有毒,性熱喜散,有消腫化結,拔毒止痛之功。施灸時取獨頭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數片,或用蒜數瓣,略搗碎,呈泥狀,放置於局部,將艾炷放上施灸。最好放在瘡頭上,即炎症區之頂點。如果漫腫無頭,可貼濕紙,先乾者為瘡頭,此即施灸之中心。艾炷如黃豆大,松緊適度,火力由大而小。灸的程度,從不知痛灸到知痛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為度。每日灸一、二次。初發者可能消散,化膿者亦大大加快速度,縮小範圍,不只減輕炎症期、化膿期痛苦,還能促使早日愈合。
  隔蒜灸之適應症:治陰疽流注,瘡色發白,不紅不痛,不化膿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對瘡疔癤毒,乳癰,一切急性炎症,未潰者均可灸之。亦治蟲蛇咬傷和蜂蝎蟄傷,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癧,瘡毒,癰疽,無名腫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臨床上也有用於治肺癆者。蒜有刺激性,灸後應用敷料遮蓋,防止發泡,摩擦潰爛。

  隔附子餅灸法
  用附子餅作間隔物。附子入藥,辛溫有毒,走而不守,消堅破結,善逐風寒濕氣,以灸潰瘍,氣血虛弱,久不收斂者為佳。用附子研成細粉,加白及或麵粉少許,用其黏性,再以水和調捏成薄餅,約一、二分許厚度,待稍乾,用針刺許多孔,放在局部灸之,或治外科術後,瘡瘍潰後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無膿,臁瘡,頻頻施灸能祛腐生肌,促使愈合,一餅灸乾,再換一餅,以內部覺熱為度。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  

  隔鹽灸法
  將紙浸濕,鋪臍孔中,用碎鹽填平,上放艾炷灸之。覺痛即換艾炷,不拘壯數,遇急病可以多灸。對霍亂吐瀉致肢冷脈伏者,有回陽救逆之效,連續施灸,以指溫脈起為度,對寒性腹痛,痢疾,中風脫症,四肢厥冷亦有良效,有抗休克作用,但宜多灸。

#3

  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詞,現代統稱為灸法)是一種用火燒灼的治病方法。漢代許慎著的《說文解字》上說:“灸,灼也,從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刺以石針曰砭,灼以艾火曰灸。”扼要地說明了什麼是灸法。它是我國勞動人民發明創造之一,是祖國針灸醫學的組成部分。
  所謂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葉作原料,製成艾絨,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清代吳亦鼎在《神灸經綸》上說:“夫灸取於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髒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概括地說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灸法不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上說:“宦遊吳蜀,體上常須兩三處灸之,……則瘴癘、瘟瘧之氣不能著人。”這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近代日本醫家有在整個工廠、學校全體施以灸灼,作為一項保健措施,實驗結果證明灸法確有增強體質和預防疾病的作用。
  針與灸都是在經絡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處,兩者往往結合使用。但是必須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獨到之處,不能以針代灸。過去國內外有許多名醫單用灸法治病。我國和日本都有專門灸師,與針師並列。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說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優於針法的。
  灸法雖然略有燒灼皮膚之痛,但不像針刺那樣深入肌肉而達體內,所以人們不甚畏懼而樂於接受,是很容易推廣的一種治病方法。

  灸法的作用
  近代對於灸法做過許多科學研究工作,國內外醫學資料和臨床實踐證實:
  灸法能夠活躍髒腑功能,旺盛新陳代謝,產生抗體及免疫力,所以長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暢,精力充沛,卻病延年。施灸對於血壓、呼吸、脈搏、心率、神經、血管均有調整作用;能使白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等明顯增高,膽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減慢,凝血時間縮短,對血糖、血鈣以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也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桂金水在《上海針灸雜誌》1990年9月4日發表的文章《近十年來灸法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中指出: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對心腦血管疾病、橋本氏甲狀腺炎、硬皮病、支氣管哮喘、肺結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實驗研究證明艾灸可以改變體液免疫功能,同時還能夠影響T淋巴細胞數目與功能,活躍白細胞、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特別是經灸後T淋巴細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說明艾灸有雙向調節免疫作用。
  灸法的特點是既能抑制功能亢進,也能使衰退的機能興奮而趨向生理的平衡狀態,因此灸法對人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對增強體質大有裨益,不論病體、健體都可以使用,尤其對衰弱兒童有促進發育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範圍是很廣泛的。

  灸的原料及制法
  一、艾的性能
  通過長期實踐,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種灸用最好的原料。現代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植物葉子的脈絡惟有艾葉最均勻,早在三千年,聰明的中國人就發現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為適宜。
  艾,是一種中藥,為多年生草本,葉似菊,表面深綠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溫芳香,五月採集,葉入藥用。以湖北蘄州者為佳,葉厚而絨多,稱為蘄艾。
  艾葉能宣理氣血,溫中逐冷,除濕開郁,生肌安胎,利陰氣,暖子宮,殺蛔蟲,灸百病,能通十二經氣血,能回垂絕之元陽。用於內服治宮寒不孕,行經腹痛,崩漏帶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強壯元陽,溫通經脈,驅風散寒,舒筋活絡,回陽救逆。
  艾用於灸法,其功效確非我們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溫熱刺激能直達深部,經久不消,使人發生暢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熱,則只覺表層灼痛,而無溫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針法一樣,能使衰弱之機能旺盛,也能使亢進之功能得到抑制。虛寒者能補,郁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4

二、艾絨的制法

  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軟細,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 因此,必須用陳久的艾葉,而且越陳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這也確有道理,因新艾含揮髮油多,燃之不易熄滅,令人灼痛;陳艾則易燃易滅,可以減少灼痛之苦。
  艾絨必須預先備制。取陳艾葉經過反覆曬杵,篩選乾淨,除去雜質,令軟細如綿,既成為艾絨,方可使用。而艾絨又有兩種,以上法炮製者為粗艾絨,一斤可得六、七兩,適用於一般灸法。如再精細加工,經過數十日曬,篩揀數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兩,變為土黃色者,為細艾絨,可用於直接灸法。現在有機制艾絨成品出售,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於直接灸法,物美價廉,可以選購。
  細艾絨用放大鏡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蟲,乾乾淨淨,沒有一點雜質。日本有傳承幾百年的名牌艾絨商家,如東京“釜屋會社”,釜屋牌艾絨有三百多年曆史了。現在主事者是第十一代傳人。還有“三惠貿易會社”等等,他們的貨源多來自中國,釜屋一家一年產艾絨就達十餘噸之多。

  三、艾卷的制法
  各種艾卷市場有成品出售,可以選購使用,制法這裡從略。

  艾炷形狀大小及使用的原則
  艾葉經過加工以後,稱為艾絨。艾絨做成一定形狀之小團,稱為艾炷,艾炷燃燒一枚,稱為一壯。
  艾炷之形狀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異。如用於直接灸,必須用極細之艾絨,一般如麥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緊不松之圓錐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用於間接灸法,可以用較粗之艾絨,做成蠶豆大或黃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藥餅上點燃。用於溫針灸法則做成既圓又緊、如棗核之大小及形狀,纏繞針柄上燃燒;用於艾卷灸,做成既勻又緊,如蠟燭之大小及形狀的長條,點燃後溫灸之。
  每次灸之壯數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補瀉、穴位、有無受灸經驗,是否要求化膿及氣候等等條件而定,大致如下:成人體壯、新病、病重病急、實熱疼痛、病在髒腑者,用瀉法;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經驗、化膿灸、氣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婦女、兒童、年老體弱、久病、病輕病緩、虛寒麻木、病在四肢頭項者,用補法;穴位在頭項、手足末梢、無受灸經驗、非化膿灸者或在天氣炎熱時,艾炷宜少宜小。

  施灸壯數和療程
  每燃燒一個艾炷為之一壯,每灸一次少則3~5壯,多則可灸數十壯、數百壯。至於施灸的時間長短原則是:灸從久,必須長期施行方能見功,這是指慢性病而言。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後間隔一日灸一次,或間隔兩日灸一次,可連續灸治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如果用於健身灸,則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終生使用,效果更好。如果是急性病、偶發病,有時只灸一、二次,就結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時間和次數。如果是慢性病、頑固性疾病,間日或間隔三、五、七日灸一次均可。要根據具體情況全面考慮,這樣和用藥的分量一樣,無太過不及之弊。
  《醫學入門》上說:“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這是說:頭面及胸膈以上,均不宜多灸;下肢及肉厚處,多灸不妨。在臨床上,凡肌肉偏薄之處,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動關節、皮膚皺紋等部位,均避免直接灸法;凡肌肉肥厚之處,尤其是背部俞穴多灸長灸無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未完待續)

冷眼客接續
#6

灸法簡介

原載《中國中醫藥報》

        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詞,現代統稱為灸法)是一種用火燒灼的治病方法。漢代許慎著的《說文解字》上說:“灸,灼也,從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刺以石針曰砭,灼以艾火曰灸。”扼要地說明了什麼是灸法。它是我國勞動人民發明創造之一,是祖國針灸醫學的組成部分。

         
        所謂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葉作原料,製成艾絨,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清代吳亦鼎在《神灸經綸》上說:“夫灸取於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髒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概括地說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灸法不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上說:“宦遊吳蜀,體上常須兩三處灸之,……則瘴癘、瘟瘧之氣不能著人。”這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近代日本醫家有在整個工廠、學校全體施以灸灼,作為一項保健措施,實驗結果證明灸法確有增強體質和預防疾病的作用。

         
        針與灸都是在經絡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處,兩者往往結合使用。但是必須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獨到之處,不能以針代灸。過去國內外有許多名醫單用灸法治病。我國和日本都有專門灸師,與針師並列。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說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優於針法的。

          灸法雖然略有燒灼皮膚之痛,但不像針刺那樣深入肌肉而達體內,所以人們不甚畏懼而樂於接受,是很容易推廣的一種治病方法。

          灸法的作用

          近代對於灸法做過許多科學研究工作,國內外醫學資料和臨床實踐證實:

         
        灸法能夠活躍髒腑功能,旺盛新陳代謝,產生抗體及免疫力,所以長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暢,精力充沛,卻病延年。施灸對於血壓、呼吸、脈搏、心率、神經、血管均有調整作用;能使白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等明顯增高,膽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減慢,凝血時間縮短,對血糖、血鈣以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也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桂金水在《上海針灸雜誌》1990年9月4日發表的文章《近十年來灸法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中指出: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對心腦血管疾病、橋本氏甲狀腺炎、硬皮病、支氣管哮喘、肺結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實驗研究證明艾灸可以改變體液免疫功能,同時還能夠影響T淋巴細胞數目與功能,活躍白細胞、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特別是經灸後T淋巴細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說明艾灸有雙向調節免疫作用。

         
        灸法的特點是既能抑制功能亢進,也能使衰退的機能興奮而趨向生理的平衡狀態,因此灸法對人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對增強體質大有裨益,不論病體、健體都可以使用,尤其對衰弱兒童有促進發育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範圍是很廣泛的。

          灸的原料及制法

          一、艾的性能

         
        通過長期實踐,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種灸用最好的原料。現代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植物葉子的脈絡惟有艾葉最均勻,早在三千年,聰明的中國人就發現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為適宜。

         
        艾,是一種中藥,為多年生草本,葉似菊,表面深綠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溫芳香,五月採集,葉入藥用。以湖北蘄州者為佳,葉厚而絨多,稱為蘄艾。

         
        艾葉能宣理氣血,溫中逐冷,除濕開郁,生肌安胎,利陰氣,暖子宮,殺蛔蟲,灸百病,能通十二經氣血,能回垂絕之元陽。用於內服治宮寒不孕,行經腹痛,崩漏帶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強壯元陽,溫通經脈,驅風散寒,舒筋活絡,回陽救逆。

         
        艾用於灸法,其功效確非我們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溫熱刺激能直達深部,經久不消,使人發生暢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熱,則只覺表層灼痛,而無溫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針法一樣,能使衰弱之機能旺盛,也能使亢進之功能得到抑制。虛寒者能補,郁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謝錫亮)

二、艾絨的制法

   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軟細,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 因此,必須用陳久的艾葉,而且越陳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這也確有道理,因新艾含揮髮油多,燃之不易熄滅,令人灼痛;陳艾則易燃易滅,可以減少灼痛之苦。

  艾絨必須預先備制。取陳艾葉經過反覆曬杵,篩選乾淨,除去雜質,令軟細如綿,既成為艾絨,方可使用。而艾絨又有兩種,以上法炮製者為粗艾絨,一斤可得六、七兩,適用於一般灸法。如再精細加工,經過數十日曬,篩揀數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兩,變為土黃色者,為細艾絨,可用於直接灸法。現在有機制艾絨成品出售,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於直接灸法,物美價廉,可以選購。

  細艾絨用放大鏡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蟲,乾乾淨淨,沒有一點雜質。日本有傳承幾百年的名牌艾絨商家,如東京“釜屋會社”,釜屋牌艾絨有三百多年曆史了。現在主事者是第十一代傳人。還有“三惠貿易會社”等等,他們的貨源多來自中國,釜屋一家一年產艾絨就達十餘噸之多。


  三、艾卷的制法

  各種艾卷市場有成品出售,可以選購使用,制法這裡從略。

  艾炷形狀大小及使用的原則

  艾葉經過加工以後,稱為艾絨。艾絨做成一定形狀之小團,稱為艾炷,艾炷燃燒一枚,稱為一壯。

  艾炷之形狀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異。如用於直接灸,必須用極細之艾絨,一般如麥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緊不松之圓錐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用於間接灸法,可以用較粗之艾絨,做成蠶豆大或黃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藥餅上點燃。用於溫針灸法則做成既圓又緊、如棗核之大小及形狀,纏繞針柄上燃燒;用於艾卷灸,做成既勻又緊,如蠟燭之大小及形狀的長條,點燃後溫灸之。

  每次灸之壯數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補瀉、穴位、有無受灸經驗,是否要求化膿及氣候等等條件而定,大致如下:成人體壯、新病、病重病急、實熱疼痛、病在髒腑者,用瀉法;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經驗、化膿灸、氣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婦女、兒童、年老體弱、久病、病輕病緩、虛寒麻木、病在四肢頭項者,用補法;穴位在頭項、手足末梢、無受灸經驗、非化膿灸者或在天氣炎熱時,艾炷宜少宜小。


  施灸壯數和療程


  每燃燒一個艾炷為之一壯,每灸一次少則3~5壯,多則可灸數十壯、數百壯。至於施灸的時間長短原則是:灸從久,必須長期施行方能見功,這是指慢性病而言。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後間隔一日灸一次,或間隔兩日灸一次,可連續灸治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如果用於健身灸,則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終生使用,效果更好。如果是急性病、偶發病,有時只灸一、二次,就結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時間和次數。如果是慢性病、頑固性疾病,間日或間隔三、五、七日灸一次均可。要根據具體情況全面考慮,這樣和用藥的分量一樣,無太過不及之弊。

  《醫學入門》上說:“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這是說:頭面及胸膈以上,均不宜多灸;下肢及肉厚處,多灸不妨。在臨床上,凡肌肉偏薄之處,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動關節、皮膚皺紋等部位,均避免直接灸法;凡肌肉肥厚之處,尤其是背部俞穴多灸長灸無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未完待續)

  灸的程度及用量
  至於灸的程度,前人有成熟的經驗。如《醫宗金鑒》上說:“皮不痛者毒淺,灸至知痛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為度。”這是指外科灸療癰瘡毒而言。更具體地說:“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五壯。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使火氣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以上說法,使我們領會到,灸法既是一種溫熱刺激,就必須達到一定的溫熱程度,決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煙薰烤,表熱裡不熱,就算是灸法,結果達不到治療的目的,還誤以為灸法無效,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白吃苦頭)。古人多主張用直接灸,如《針灸資生經》上說:“下經云:凡著艾得灸瘡發,所患即差,不得瘡發,其病不愈。”這是說每灸必須化膿,病才能痊愈。現在我們除有意識地使用化膿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燒傷太重,成為灸瘡,只要長期施灸,也同樣有效。

  總之,一般說直接灸之艾炷,以麥粒大小為適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壯,小兒灸三、五壯,每次取三、五、七穴為標準。臨床上可適當伸縮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壯數。如用於外科,灸闌尾炎或疔癰初發時,可在合谷、手三里、闌尾等穴,每次灸百壯左右,一日灸二、三次,會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膿,收到意外的效果。

  施灸注意事項

  一、醫生的責任和態度:使用灸法和用針法一樣,醫生首先要有很強的自信心,耐心細緻地宣傳灸法的好處,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說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勵病人樹立樂觀主義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堅持下去,長期和疾病作鬥爭。

  醫生的態度要嚴肅認真,專心致志,手眼並用,切勿掉以輕心,草率從事,防止灸不好,徒傷皮肉,而於病人無益。《靈樞·官能篇》上說:“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由此可見,對針灸醫生的要求是很嚴格的,首先是舉止要穩當,安祥而持重,其次是手巧而心細。這樣的醫生才能使用針法和灸法。

  二、要注意空氣冷暖的調節和安全:施灸時不免要有煙薰和艾味,艾本來具有芳香氣味,有的人很愛聞,有的人則嫌惡,因此在避免風吹病人的條件下,可以開窗調換空氣。施灸時要脫衣服,應特別注意室內的溫度和內外隔障,尤其在冬季嚴寒和夏季酷暑之際,更應注意使病人舒適。

  灸法最易落火,燒灼皮膚和衣服,應小心處理,當心失火。應用物品必須具備,如坐灸之椅,臥灸之床,各種灸料及點火之香等一應用具,務必事先備妥。

  三、必須做到姿勢端正,體位舒適,穴道準確。《千金方》上說:“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肢勿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皮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可見對體位非常重視。這是很有道理的,應該嚴格端正姿勢,然後施灸。灸胸腹應仰臥,腰及下肢後面應俯臥,肩背部要正坐或俯臥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為宜。尤其要注意體位自然,肌肉放鬆,不要取勉強的體位。因為直接灸往往需經多次反覆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礎,否則穴位不準,再行更換,則從頭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臨床上在施灸中發現穴位不準,要隨時修正。

  四、灸法與消毒:在皮膚上施灸,一般對消毒要求不太緊要。不過直接灸時,應用75%酒精棉球消毒,擦拭乾淨,面積要大些,以防灸後皮膚破潰,繼發感染。至於灸的原料不需消毒,只要將艾絨曬乾,生薑用時洗淨即可。

  五、灸瘡的處理:凡用灸法燒破皮膚,均可涂紫藥水,用敷料保護。尤其用直接灸法,往往發生起皰、結痂、潰爛等灸瘡現象,為了防止摩擦,保護皮痂,預防感染,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淡膏藥覆蓋,再灸時揭開,
灸後再蓋上。如發生繼發感染,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成藥)涂貼。內衣要乾淨柔軟,燙曬消毒以防感染。

  六、暈灸的防治:暈灸者雖不多見,但發生暈灸時也和暈針一樣,會出現突然頭昏、眼花、噁心、顏面蒼白、脈細手冷、血壓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暈倒等癥狀。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勞,恐懼、體弱、姿勢不當、灸炷過大、刺激過重等引起。一經發現,要立即停灸,讓病人平臥,一般無什麼危險。但應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預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斷留心觀察,爭取早發現,早處理,防止暈灸為好。經灸一二次後,情況就會好轉。

      七、施灸與保養:灸後調養的方法和針後的調養是一樣的,要樂觀愉快,心情開朗,精心調養,戒色慾,勿過勞,清淡素食等。

        灸後調養口訣:灸後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適宜。

         
      八、要注意灸料的質量:艾絨之粗細好壞,與施灸之關係極大,務必考究。特別是直接灸,必須用極細之艾絨,最好買成品,久貯之,密藏之。因艾絨最易受潮,用時曬乾,以便點燃。生薑要保持新鮮,平時要埋入濕土之中,用時取出洗淨。艾卷要堅實、均勻,保持乾燥。

         
      九、施灸的程序:《千金方》記載:“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這裡說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後都有配穴,應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依次進行。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顛倒亂灸,如果不講次序,後灸頭面,往往有面熱、咽乾、口燥的後遺症或不舒服之感覺。即便無此反應,也應當從上往下灸,這也和針刺取穴一樣,次序不亂,不會遺忘,免得病人反覆改變姿勢,穿脫衣服,也就省事省時間了。

         
        十、施灸的時間: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陰晴天也不須避忌。失眠症可在臨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隨時灸之。止血後,還應繼續施灸一段時間,以免復發。

         
        十一、要注意穴位和禁忌的部位:雖然理論上講身體上任何部位均可施灸,但不經考慮,不定穴位,隨便施行艾炷灸,還是不妥當的。必須根據既定的經絡經穴而後施行,對於顏面部及後頭部,不應使用直接灸,以免殘留難看的灸痕。萬一非灸不可時,則應用極小的灸炷,或用隔姜灸法,再者皮下靜脈也應盡量避開為宜。

         
        十二、施灸的副反應:由於體質和病狀不同,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但一般不需顧慮,繼續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時可以延長間隔時間,如發生口渴、便秘、尿黃等癥狀,可以服中藥加味增液湯。

          處方:生地15g,麥冬15g,元參15g,蓯蓉15g。水煎服。

          十三、關於灸後洗澡問題:凡非化膿灸,可以正常洗澡。如有灸瘡,則應避開瘡面,當心不要洗脫灸痂。

         
        如果長期直接灸,有結痂、瘡面、滲出物,則應避開這些部位,勿過多洗澡,只可沖洗或擦洗,勿多浸泡。或用創可貼蓋上再洗,或用消炎油抹上一層以保護灸面等。總之,可以灸後洗澡。

         
        十四、施灸配穴的原則:凡灸上部以後,必須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熱力下行。凡是全身性和內臟疾患,或做健身灸,都是雙側取穴。局部病或一個肢體的病,只取局部或一側的穴位。當然,屬於任、督二經的穴位自然是取單穴了。

          凡初施灸必須注意掌握刺激量,一般原則是:其壯數先少後多,其艾炷先小後大,逐漸增加,不可突然大劑量施灸。

          十五、使用經穴要少而精:

         
        近代針灸學家承淡安主張:“取穴中肯,精簡疏針,灸穴勿多,熱足氣勻。”也就是說,取穴必須準確,用針要精簡,灸穴勿太多,熱力應充足,火氣宜均勻,切勿亂刺暴灸使人難耐,這是很有道理的。

         
        十六、關於施灸是否安全的問題:可以答覆是安全的!我們在醫學雜誌上經常可以看到針刺發生醫療事故的報道,但從未見到使用灸法發生事故的消息。只是在八百年前的宋代,宋洪邁《夷堅志·卷三十七》曾載鄂州於通判灸傷致死一例:“宋,紹熙癸醜年(公元1193年)四月鄂州通判背痛暴起……即命搗蒜艾,鋪四旁,幾於滿背。迨火盡,腫定。而醫者軍中武士,習技粗猛,所灸處太闊,火瘡遂大作,不可收斂,不三日竟亡。”

         
        這是濫用灸法的野蠻行為致傷人命的慘痛教訓。實際上這不能算灸瘡,而可能是把病人活活燒死了,不應歸咎於灸法。一般一個灸瘡應和種一顆牛痘一樣,不宜過大。因此要經常把瘡控制在比黃豆大些的程度,注意施灸的艾炷、次數,勿使過量。

         
        十七、敢於使用灸法治病:宋代醫術《備急灸法》上說:“要之富貴驕奢之人,動輒懼痛,聞說火艾,嗔怒叱去,是蓋自暴自棄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頃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當堅壯此心,向前取活,以全膚體,不致枉矣,豈不誠大丈夫?”這是鼓勵人們要有勇氣,敢於使用灸法治病。灸法的好處,沒有經過實踐的人是不會知道的,正如陸游詩云:“書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謝錫亮)


  常用灸法及技巧

  一、直接灸法

  即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溫度約達70℃。此法又分為兩種,一為化膿灸,一為非化膿灸。

  化膿灸

  也稱瘢痕灸、著膚灸、打膿灸。古代多用此法,因艾炷大,如棗核,要求一、二次灸成,令發灸瘡,致皮焦肉爛,痛苦不堪,人多畏懼,不願接受。現代仍有沿用此法者。如有些地方防治哮喘、慢性氣管炎,專門在三伏天灸背部腧穴,大炷燒灼,致令成瘡,稱為打膿灸。效果雖好,但一般醫者多不主張急於求成,而改為小炷多次的緩和方法,代替了大炷灸法。徐徐灸之,日久見功。

  操作技巧:首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安置體位,審定穴道,用75%酒精棉球消毒,然後也可以用紫藥水或紅藥水或用筆點個小點,打個記號,取極細之艾絨,做成麥粒大小 (比麥粒稍大也可以)的圓錐形艾炷,然後把它直立旋轉於穴位之上,再用香從頂尖輕輕接觸點著,使之均勻向下燃燒,第一壯燃至一半,知熱即用手指按滅;第二壯不去艾灰仍在原處,燃至大半,知大熱時即按滅。第三壯燃至將盡,知大痛時即迅速按滅;同時醫生可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按摩或輕叩穴道周圍,可以減輕痛苦。如灸數次,然後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十餘壯後感覺一熱即過,卻無甚痛苦了,連灸多次,不數日即能達到化膿之目的。或不化膿只要這樣長期施灸,也同樣收效,可免炮烙之苦,現在都採用此法。

  臨床上灸關元穴可治縮陽症,或遺精、早泄,一次可灸二、三百粒。用小艾炷灸至三百壯時,約有5釐米×5釐米皮膚起紅暈,3釐米×3釐米組織變硬,2
釐米×2釐米(即中心部)被燒黑。初灸時尚覺灼痛,以後一熱即過,沒有痛苦,反覺舒服。每次少灸幾壯,只要長灸,照樣有效。

  用這種灸法,初灸之後,局部變黑、變硬、結痂。下次再灸就在硬痂上施灸。如果化膿,可以按壓,排出膿液再灸,如果痂皮脫落,可以用敷料復蓋,等結痂後再灸。

  至於灸瘡化膿,多屬無菌性,勿須顧慮,這和一般瘡癤或創傷性炎症不同,未見發生過什麼問題。只要潰瘍面不彌漫擴大,就可連續施灸。如果化膿過多,潰瘍不斷發展,膿色由淡白稀薄,變為黃綠色的膿液,或疼痛流血,而且有臭味,即為繼發性感染,可以用外科方法處理,很快就會痊愈。一般說灸瘡化膿,是屬於良性刺激,能改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千萬不要一見化膿就顧慮重重,影響施灸,通常灸瘡不加治療,約30天左右就自然痊愈了。但化膿灸後要用敷料保護,以防繼發感染和摩擦。

  化膿灸適應症:哮喘,慢性胃腸病,體質虛弱,發育不良,慢性氣管炎,肺結核,陽痿,遺精,早泄,縮陽症,其他慢性病、頑固性疾病均可使用,也可以試灸於癌症。尤其適宜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非化膿灸

  取麥粒大小之艾炷,如上述方法在穴上燃燒,知痛即去掉或按滅,每穴一般灸三、五壯,局部發紅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膿,不須處理。如果施灸過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針穿破放水,如需連續施灸,可在原處再灸,用這種方法比較方便,必須常灸,每次多灸幾穴,才能收效。現代日本醫者多用此法,應用很廣,凡是灸法之適應症,均可用此法施灸。根據我們臨床實踐的體會,化膿灸和非化膿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酌情使用,亦無需嚴格區別。

   二、間接灸法  
 
   也叫隔物灸,間隔灸,即利用其他藥物將艾炷和穴道隔開施灸,這樣可以避免灸傷皮膚而致化膿,另外還可以借間隔物之藥力和灸的特性發揮協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此法早已被廣泛利用了,常用的有:

  隔姜灸法

  是用姜片做間隔物。生薑入藥,辛溫無毒,升發宣散,調和營衛,祛寒發表,通經活絡,治風邪寒濕。取新鮮姜和艾結合起來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遺留瘢痕的缺點,又能和生薑發揮協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操作技巧:首先要選擇大塊新鮮生薑,切成比五分硬幣略厚的大片(約一分多厚,太厚不宜傳熱,太薄易燒傷,厚薄要均勻。用針點刺許多孔,以便熱力傳導),艾炷不宜過大,如蠶豆或黃豆大即可,艾炷勿過於緊實,過緊則燃燒時間長,熱度過高,過於鬆散,則燃燒太快,易脫掉火星。每點燃一個,尚未燒完就在旁邊接續一個,使之引燃,這樣對於下一個艾炷就不必再點火了。隨著久的面積不斷擴大,就產生連續不斷的溫熱刺激,熱一大片。否則艾炷過大,先燃上部,下邊不熱,後來接近姜片則熱力劇增,就會發泡。隔姜灸發泡,是技術錯誤,特別是顏面部更宜避免。

  每次可放2~3個姜片,灸2~3個穴道,灸妥後再換新穴,多則忙不過來了。如果灰燼和殘艾積累過多,則予以清理,從新放艾炷施灸,在施灸中即便病人不叫痛,也應不時拿起姜片看看顏色,移動姜片,因為有些病人局部神經麻痺,知覺遲鈍,最易施灸過度,發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燒過二、三壯覺熱以後,更應當心,專心致志,勤動勤看,以局部大片紅暈汗濕、病人覺熱為度。

  施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輕柔的乾毛巾覆之,促使汗孔閉合。如灸面神經麻痺則應在灸後一小時內少說話,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靜休息,以利恢復。

  隔姜灸之適應症:嘔吐,泄痢,腹痛,腎虛遺精,風寒濕痺,面癱,麻木酸痛,肢體萎軟無力等。尤其對面癱更為適宜,治療本病用隔姜灸法,療效優於針法。但宜講究技巧,每日溫灸一次,將癱瘓部位之主要穴道,灸紅灸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隔蒜灸法

  用蒜作間隔物。大蒜入藥,辛溫有毒,性熱喜散,有消腫化結,拔毒止痛之功。施灸時取獨頭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數片,或用蒜數瓣,略搗碎,呈泥狀,放置於局部,將艾炷放上施灸。最好放在瘡頭上,即炎症區之頂點。如果漫腫無頭,可貼濕紙,先乾者為瘡頭,此即施灸之中心。艾炷如黃豆大,松緊適度,火力由大而小。灸的程度,從不知痛灸到知痛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為度。每日灸一、二次。初發者可能消散,化膿者亦大大加快速度,縮小範圍,不只減輕炎症期、化膿期痛苦,還能促使早日愈合。

  隔蒜灸之適應症:治陰疽流注,瘡色發白,不紅不痛,不化膿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對瘡疔癤毒,乳癰,一切急性炎症,未潰者均可灸之。亦治蟲蛇咬傷和蜂蝎蟄傷,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癧,瘡毒,癰疽,無名腫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臨床上也有用於治肺癆者。蒜有刺激性,灸後應用敷料遮蓋,防止發泡,摩擦潰爛。

  隔附子餅灸法

  用附子餅作間隔物。附子入藥,辛溫有毒,走而不守,消堅破結,善逐風寒濕氣,以灸潰瘍,氣血虛弱,久不收斂者為佳。用附子研成細粉,加白及或麵粉少許,用其黏性,再以水和調捏成薄餅,約一、二分許厚度,待稍乾,用針刺許多孔,放在局部灸之,或治外科術後,瘡瘍潰後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無膿,臁瘡,頻頻施灸能祛腐生肌,促使愈合,一餅灸乾,再換一餅,以內部覺熱為度。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
 
  隔鹽灸法

  將紙浸濕,鋪臍孔中,用碎鹽填平,上放艾炷灸之。覺痛即換艾炷,不拘壯數,遇急病可以多灸。對霍亂吐瀉致肢冷脈伏者,有回陽救逆之效,連續施灸,以指溫脈起為度,對寒性腹痛,痢疾,中風脫症,四肢厥冷亦有良效,有抗休克作用,但宜多灸。

          三、溫針灸法

         
        此法最早見於《傷寒論》。又名傳熱灸,燒針尾。明代高武《針灸聚英》上說:“近有為溫針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針於穴,以香白芷作圓餅套在針上,以艾蒸溫之,多以取效。”可見此法流傳已很久了,多年來江浙一帶頗為盛行,現在全國各地都有人使用。此法有一舉兩得之妙,既達留針之目的,又加熱於針柄,借針體而傳入深部。其適應症很廣,南方有些針灸醫生,幾乎每針必溫,不扎白針(乾針、冷針)。

         
        操作技巧:要溫針時,應選略粗之長柄針,一般在28號以下最好,長短適度。刺在肌肉深厚處,進針後行針使之得氣,然後留針不動,針根與表皮相距約二、三分為宜。將硬紙片剪成方寸塊,中鑽一孔,從針柄上套入,以保護穴道周圍之皮膚,防止落下火團燒傷。取粗艾絨,用右手食、中、拇三指,搓如棗核之形狀大小,中間捏一痕,貼在針柄上,圍繞一搓,即緊纏於針柄之上。然後用火柴從艾炷之下面周圍點燃,待其自滅,再換艾炷。一般三、五壯後,穴道內部覺熱為止。

         
        施灸中如果不熱,可將艾炷放得靠下一些,過熱覺痛時可將艾炷向上提一些,以覺溫熱而不灼痛為度。一次可燒三、五針或更多。此法方便易行,應大力提倡,但必須小心防止折針,因燒過多次之針,最易從針根部折斷,而且醫生要在平時反覆練習纏繞艾炷的手技,熟練者一觸即妥,幾秒鐘就能牢固地放在針柄。肯下功夫,練幾個小時手就熟練了。溫針灸的艾炷,要光圓緊實,切忌鬆散,以防脫落。溫針灸之適應症,為偏於寒性的風濕疾患,關節酸痛,涼麻不仁,便溏腹脹等虛弱之證均可用之。

          四、艾卷灸法

          此法自明清以來已很盛行了,艾卷有加中藥的,有不加中藥的。其名稱有:太乙針、雷火針、藥艾卷、純艾條等。艾卷灸法手技分兩大類:

          1.實按溫熱灸法

         
        多用於太乙針和雷火針,其法是取棉布或棉紙摺疊數層如手掌大,放在穴位上,再用兩支針(卷)點著,不起火苗,每次用一支,實按穴上稍停即起,起來再按,幾次之後艾卷將滅,另換一支,交替按壓,墊布將燒焦黑,但不能使燒著起火,反覆數次之後,穴位上即變得溫熱,出現大面積的紅暈。

          此法優點是灸的快、省時間、面積大。熱力深入久久不消。

          還可用中藥煎水將布浸濕再灸。也可不斷移動,受熱面積更大。

          2.懸起溫和灸法

          此為常用法,一般有藥無藥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較方便易行。

         
        操作技巧:將一、二支艾卷點著,術者左手中、食二指放於被灸的穴道兩旁,其任務是通過術者的感覺探知熱度高低,可以測知患者受熱程度,萬一落火便於隨時撲滅,患者感覺發癢、發熱、疼痛時予以揉、搓、按摩。右手持艾卷垂直懸起,照射穴道之上,約離皮膚3~4釐米,直接照射,使病人覺得溫熱舒服,或微有熱痛感覺。如果覺得太熱時,即可緩慢作上、下、左、右或迴旋之移動,使溫熱連續刺激。每次可灸3~5穴,每次約10分鐘左右,以3 0~6 0分鐘為度,過多則易疲勞,少則達不到溫熱程度。

         
        施灸中要注意,要將艾卷垂直直射,這樣火力集中。若艾卷積灰過多時,則離開人體吹去後再灸。病人體位要舒適,方能夠耐久,並防止冷風直接吹拂。施灸後患者覺溫熱舒暢,直達深部,經久不消,停灸多時,尚有餘溫,才算到家。一般病每日灸一次,急病可灸二、三次,連續15~3 0次為一療程。灸後要慎起居,節房事。發生口渴可多飲水,此即所謂灸後調養之法。在一室內多人施灸,要調換空氣,當心冷暖。

          尤其灸後要注意把火悶滅,以防復燃,最好把艾卷著火之一端,插入口徑合適之小鐵筒或小瓶內,自然就會熄滅,留下焦頭,便於下次點燃。

          此法可以教給病人自己灸,或帶回家裡灸,這樣可以節省人力和時間。

         
        此法容易操作,但一般人多不耐心,怕費時間,或認為溫熱一消,平平淡淡,無甚作用,因此就忽略,不予深究了。或者即便灸灸,也是比較淺浮,而沒有真正達到灸的目的,這是對溫熱灸效力不夠了解。所以醫生和病人都應該對這一方法有正確的認識,耐心細緻的長期灸下去,多灸灸好,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

          艾卷灸之適應症:凡是應該施灸的疾病,大都可以用此方法,不受更多的條件限制。

          五、其他灸法

          燒燈火灸法:又叫草焠、神燈照,是民間沿用已久的簡便灸法,操作容易,對急性腮腺炎,往往1~2次就能治愈,所以此法很受歡迎。

         
        操作技巧:取3~4寸長的燈芯(即燈草),或用紙繩,蘸芝麻油或其他植物油少許,約浸透一寸長左右點著起火苗,用快速的動作,對準選好的穴位,猛一接觸,聽到“叭”的一聲迅速離開,即為成功。如無此音響,當即重複一次。

         
        使用此法之技巧要注意蘸油不要過多,取穴要準,操作要快,不能停留,一經燒後局部皮膚有一點發黃,偶然也會起小皰,就算恰到好處。如果水皰破裂,可涂些紫藥水,預防感染。一次未愈,次日可以再燒。

         
        燒燈火之適應症:主要是用於急性炎症,如發生於小兒的急性流行性腮腺炎,往吃藥、打針都不方便,並且療程長,痛苦大,若用此法灸“角孫”穴效果極佳。

         
        角孫穴在耳廓高處的頭皮上。取法:將耳廓卷起,向下一按,其最高點著頭皮處就是此穴。如果頭髮長,應當刮去,先用墨水或紅、紫藥水打個記號,然後對準施灸。一側有病灸一側,兩側有病灸雙側。灸時讓病人側頭,露出穴位,灸小兒要助手固定,勿使亂動。

         
        其次是扁桃體炎,灸少商、合谷、風池;急性結膜炎,灸太陽、合谷、光明;急性胃腸炎,灸中脘、足三里;嘔吐灸上脘、內關;腹瀉、消化不良灸胃俞、大腸俞、天樞等;麻疹透發不快,灸大椎或項背隱現之點上選2~3個灸之,促使麻疹出透。

         
        天灸:也叫自灸、發皰灸,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選一種,涂在穴上覆蓋包紮,讓其局部發皰,即為之天灸,一般常用於炎症,多在遠處取穴。如咽痛、口瘡,取合谷。此法民間多用。也有人用此法治療肝炎的。也有用成方几味藥貼穴的。

          蠟灸:類同石蠟療法,限於篇幅,這裡不作介紹了。

          其他:隔鱉甲、龜甲或其他藥餅等灸之,各地習慣不一,其實都屬於灸法,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

          各系統疾病和保健灸法(亞健康灸)常用配穴處方

          應用灸法時的配方,可根據疾病情況,人體素質和髒腑功能偏盛偏衰,以補偏救弊的原則,各有重點的擇優使用。現舉例配方如下:

          呼吸系統: 風門、身柱、肺俞、足三里。

          心血管系統:

          1、高血壓:風門、曲池、足三里、陽陵泉。

          2、冠心病:身柱、郄門、三陰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消化系統: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陽陵泉。

          神經系統:大椎、身柱、 腎俞、足三里。

          泌尿生殖系統:腎俞、關元、三陰交、足三里。

         
        一般強壯灸:此法自古盛行。作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關元,或單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不過十數分鐘時間,既無多大痛苦,又經濟節約。長期堅持施灸,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增進健康,是值得大力推廣的保健方法。


[ 此文章被lljml2005在2006-03-03 08:57重新編輯 ]



您覺得不錯的話~可不要忘了右下角的【獻花】呦~
真的喜歡!您可以送給我ㄧ朵小花的~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3-03 08:51 |
catyi2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好文章,又有收穫了~感謝 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HINET | Posted:2007-11-02 16:21 |
pan0158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4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據說艾草的灸要用陰乾,不可用日光曝曬。以免影響療效。


弘揚五術   發揚中華傳統醫學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HINET | Posted:2007-11-07 14:04 |
d04104 手機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據說艾草的灸要用陰乾,不可用日光曝曬。以免影響療效。


呵呵~~~這是商人的"利潤"問題.... 表情


艾草屬"純陽"....怎能以"陰乾"了得....會發霉,至少要偶爾曝曬。


不可用日光曝曬.....會失重(台語)



因為,一開始就用"機器烘乾艾草葉"、再用"機器粉碎艾草葉";

所以,越曬量越少(纖維=艾絨),越曬量越多(艾粉)。

艾草葉變後成艾絨~~~越放越黃,價位水漲船高。

艾草葉變後成艾粉~~~頂多變成褐色,亦不好用灸。 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8-05-23 23:29 |
gmop159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感謝你貼出寶貴的分享
表情
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8-07-25 20:48 |
出水芙蓉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下面是引用 d04104 於 2008-05-23 23:29 發表的 : 到引言文
據說艾草的灸要用陰乾,不可用日光曝曬。以免影響療效。


呵呵~~~這是商人的"利潤"問題.... 表情


艾草屬"純陽"....怎能以"陰乾"了得....會發霉,至少要偶爾曝曬。


不可用日光曝曬.....會失重(台語)



因為,一開始就用"機器烘乾艾草葉"、再用"機器粉碎艾草葉";

所以,越曬量越少(纖維=艾絨),越曬量越多(艾粉)。

艾草葉變後成艾絨~~~越放越黃,價位水漲船高。

艾草葉變後成艾粉~~~頂多變成褐色,亦不好用灸。 表情

所以
曬過的艾草比較好
還是陰乾的?


獻花 x0 回到頂端 [5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1-17 21:30 |
babychi64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表情 謝謝分享,我哥很受用謝謝


獻花 x0 回到頂端 [6 樓]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09-02-06 16:57 |
tso6657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感謝您的分享~
受益良多~


獻花 x0 回到頂端 [7 樓] From:臺灣中華 | Posted:2009-02-17 14:2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867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