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卓亞雄、程思迪/專題報導】
早在民國七十幾年就開始談的員山子分洪計畫,十多年一直不敢推動的原因,在於斷層、廢礦坑等地質條件不佳,相對於員山子上游降雨比重的問題,更關鍵的是,擔心分洪帶來的巨量淡水會帶給東北角海域生態決定性的破壞。九十年納莉颱風水淹大台北後,政院撇開顧慮,決定員山子分洪工程立刻上馬,隔年夏天動工,今年六月完工。
去年六月,迫於民眾的需要及政績考慮,員山子分洪隧道在還沒有完工的狀況下,就啟動分洪,迄今已上陣分洪了五、六次。雖然每次的分洪量不過是每秒兩、三百立方公尺的水量,但讓人憂心的事果然發生了。洪水夾帶大量泥沙、垃圾、淡水生物從隧道直沖入海,分洪隧道出口海域成了「新陰陽海」。
漂浮物如海雪 能見度兩米多
「山東」是專業潛水教練,在東北角教潛水已有二十幾年,下水時間長了,對海域這一年的變化感受最為強烈,過去在東北角南口十五米左右深度的潛水,視野最少有八、九米,現在能見度只有兩米多一點,水中充滿如「海雪」的漂浮物遮擋視線,只要一閃神,學員就不見了,那還了得。
海域生態破壞 專家事前警告
珊瑚礁學會理事長、海洋生物學家鄭明修在分洪道開工前就多次投書媒體,一一說出理論上分洪道啟用可能對海域生態的破壞;果真才分洪五、六次,已經驗證泰半。
颱風啟動員山子分洪機制,排洪將泥沙、蜉游生物、水生生物直衝入海,鄭明修解釋形成陰陽海原因,一是因泥沙衝入海裡懸浮、漂移的遮光性,另外是淡水比重比海水小,會滯留在海域上層,使得夾帶泥沙的淡水層感覺更顯著、礙眼。
大量夾帶水生生物的淡水突然沖進海水水域,視覺之外,感受最深的該是這些無辜被強迫搬家的淡水水生生物。珊瑚礁協會這一個月接到許多會員傳來的訊息:分洪道出水口的海域出現許多迷途的吳郭魚,牠們不知所措的盲目游移,找不到過去熟悉的庇護所,不知道哪些是可以獵食的對象。
鄭明修對迷途吳郭魚不覺得意外,他說,雖然吳郭魚對棲息水域鹽度高低的適應性比起其他魚種強太多,但是碰上高鹽度水域也會直覺驅避,就像棲息在淡水河,游到接近關渡出海口就會煞車、回頭,或在靠岸邊的紅樹林裡躲一躲;但從員山子分洪道瞬間被沖到東北角海域的吳郭魚可真是一次生涯劇變,想要驅避,但是怎麼驅避,又往哪裡驅避?至於對鹽度適應低的淡水生物如溪哥、爬岩鰍、溪蝦,沖倒海裡可是連屍首都難尋。
分洪泥沙覆蓋 生物致命打擊
高含沙量的洪水,造成海域泥沙覆蓋,對海域生物帶來致命打擊。鄭明修指出,如果分洪帶進的沙量不很高,珊瑚、海膽還能藉著呼吸「吐、吐…」把覆蓋住呼吸口的泥沙往外噴出,但若泥沙多、覆蓋住珊瑚蟲的口、咽,那珊瑚蟲可就死路一條了。
至於藻類,由於得依附存活,沒有移動能力,分洪的泥沙一覆蓋,死亡幾乎是必然。
馬莎颱風過後三天,「山東」教練再次下水教學生,龍洞和美國小前的海域還是相當混濁,原有許多美麗的珊瑚礁魚,及為了躲避大魚藏身礁岩間數以萬計的小魚苗全都失去了蹤影,海域彷如死城般的沉寂;珊瑚卡滿了陸地漂下來的塑膠繩及袋子,一樣不支,白化死亡。
廢棄漁網處處 珊瑚礁魚誤入
四、五年前,台灣東北角海域生態還豐富到傲人程度,但現在這裡最常看到的是,到處卡住珊瑚的廢棄漁網、垃圾,偶爾看到幾隻誤入陷阱的珊瑚礁魚。這片過去有「秘密花園」暱稱的海底現在已慘不忍睹,珊瑚礁到處覆蓋一層厚厚的泥,黃色的海蛞蝓不再活潑,只能在覆上泥沙的珊瑚上緩緩爬行,偶爾幾隻珊瑚礁魚經過,好似認不出是牠們的家。
「山東」深知珊瑚礁是生物的孕育溫床,珊瑚死亡,礁魚也會消失;沒有小魚,大魚的食物鏈也斷了,難怪沿岸的漁民已經捕不到過去廣受歡迎的雀鯛、隆頭魚、石蟳…等美味。
珊瑚礁生態系的破壞、消失,讓原本美麗的東北角海域「秘密花園」不再,其實也表示大地對人類的反撲將愈發的迫近。
【2005/10/02 聯合報】 @
http://u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