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http://www.sciscape.org/news...news_id=1299[Oct 31, 2003]
生物:翼手龙的智慧型翅膀
编辑:Gene
翼手龙的双翼张开时,可达十米之长。科学家利用电脑断层扫描发现翼手龙特殊的脑和内耳构造有助于翱翔于空中。
古生物学家要研究翼手龙的脑部可是不简单的,因为其头颅常在化石化的过程中损坏了。俄亥俄大学的Lawrence Witmer等人利用电脑断层扫描(CT),解开了其解剖构造。CT扫描显示出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是平衡之用的。
从这些半规管,Witmer等人就能找出翼手龙怎么把持其头部。其中一个半规管当动物需要敏捷的反应时,是呈水平状的。从这个半规管的方向来判断,生活在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的德国翼手龙Rhamphorynchus在飞行和行走时,其头部是水平状的。
但另一种生活在一亿一千五百万前白垩纪的巴西翼手龙Anhanguera,则是向下呈卅度角,如此能顺着其又大又突出的喙而增进其空气动力学的作用。Anhanguera的头部角度,也有助于它们在行走时,保持最佳视野。其半规管的半径相当大,占了脑质量的7.5%,鸟的小脑绒球仅占2%,哺乳动物的则更小。这可能与其需要的灵活性有关。
他们也观察到脑叶的不同大小和形状。因为翼手龙的头颅是紧贴着脑的。和鸟类比较,它们很大的小脑绒球(flocculus),这个部位能定位头部、颈项、眼眼,以及让动物在移动时,还能保持固定的视线,以便紧盯着猎物。为什么需要大的小脑绒球呢?Witmer怀疑其是从皮肤构成的膜翼中接受讯息,他认为它们把翅膀当作巨大的感觉器官是很合理的。
柏林自然史博物馆David Unwin赞扬这项研究是近年来最振奋人心的翼手龙研究,并且也认为Witmer的想法是非常重要且令人兴奋的。有了这个「智慧型翅膀」,就能解释翼手龙这庞然大物是怎么腾空的。
原学术论文:
Witmer, L. M., et al. Neuroanatomy of flying reptiles and implications for flight, posture and behaviour. Nature 425, 950 - 953 (30 October 2003); doi:10.1038/nature0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