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峻彬/台北報導】
小小斑馬魚對人類疾病研究卻有大貢獻,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洌研發全球首隻在肝臟、腸道與胰島細胞表現螢光基因的斑馬魚,未來可用於肝癌、腸癌與糖尿病新藥篩選。
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暨中研院研發成果技轉發表會昨天在中研院舉行,吳金洌的研究團隊在會中報告多螢光轉殖基因斑馬魚的研究成果,照片上一隻隻肝臟發出綠色螢光、腸道與胰臟胰島細胞有紅色螢光的斑馬魚,格外引人注目。
研究團隊博士後研究員龔紘毅指出,過去要找到治療肝癌、腸癌或糖尿病的新藥物,必須以老鼠篩選有效藥物,但養殖老鼠所花的時間與經費過高,導致新藥開發速度過慢,透過斑馬魚一次產下數百顆卵子的特性,可大量培育具有螢光基因器官的斑馬魚,可用於藥物篩選的動物。
龔紘毅指出,人類重要基因在斑馬魚身上幾乎都找得到,魚體長僅三到五公分,胚胎呈透明狀,從受精到孵化僅三天,三個月內就可生長為成魚,比起以往新藥或人類疾病機轉研究經常採用的老鼠,繁殖時間更短且成本更低。
龔紘毅表示,研究團隊找到可以控制肝臟、腸道與胰臟胰島細胞基因表現的去氧核糖核酸序列,與螢光基因一起注入斑馬魚的受精卵,培育出肝臟、腸道與胰島細胞都帶有螢光基因的斑馬魚,就可以透過螢光顯微鏡照射特殊波長的光源,觀察斑馬魚肝臟發生脂肪肝、肝癌或腸道癌、糖尿病時的螢光變化。
龔紘毅表示,研究團隊已經培育出具有脂肪肝的斑馬魚,與老鼠必須四十八周才能發生脂肪肝比較,螢光斑馬魚配合轉殖肝炎核心蛋白基因,僅需一周就能發生脂肪肝,研究人員後續將進一步培育罹患人類肝癌的斑馬魚,做為開發新藥之用。
【2005/08/26 聯合報】 @
http://u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