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466 个阅读者
04:00 ~ 4:30 资料库备份中,需等较久的时间,请耐心等候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Chiunyao 手机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特殊贡献奖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77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励志] [转贴]物生自天,工开于人
【洪兰】

假如我们的考试教材是无用的死知识,我们怎么可能培养有思想、会应变的官员为民服务呢?

我最近替一位原住民的孩子补习,看到他国二地理的考卷,我竟然只会作一题,其余的看了半天,不知道在问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知道这些知识。这使我很忧心。

不久,有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儿子考试时把平方公分写成c㎡被打错,因为老师说只有跟标准答案一样才有分。台湾现在一方面在谈创意教学,想提升孩子的创造力,另一方面考试又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脱离背多分和标准答案的窠臼,标准答案是创造力最大的杀手,如果我们再这样考下去,砸多少钱也无法提升创造力。试想每个人都要求孩子跟他做的一模一样,人类文明怎么可能进步?徒弟一切按照师傅的做,那么徒弟再能干也只等于师傅,就不可能有「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机会。为什么我们不能允许别人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方式真的有比别人的更好吗?殊途同归才可能知道哪一条路比较近。

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看到了「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现象,但是要等到西方科学传入,我们才知道这个现象反映出的是大脑的本质。大脑是个有限的资源,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能浪费宝贵的资源去注意熟悉的事务,它必须去注意那些新奇、可能会致命或致富的讯息。因此同样的臭味,一旦大脑判断它是熟悉无害的,大脑便不再去处理它,我们就不再感到臭了。我们的祖先有很好的观察力,却没有更进一步去追究原因,因为中国以前是用科举取士,科举只要求背,年轻人的心力都花在背诵上,自然没有时间去追究现象背后的原因。中国惟一的科技百科《天工开物》,要不是作者宋应星不认同科举也不会有这本书出来。

宋应星生在一五八七年(正是黄仁宇那本《万历十五年》的同一年),那时明朝腐败,倭寇、张宪忠、李自成一直作乱而朝廷仍用科举取士,那些饱读四书五经的人不会做事只会背书,在讨论屯田时,不会去实地勘察,只会引用古人说的话,当然制定出来的政策不可行。

他很反对念死书,他说「四海之内,破伤如是,而小康之方,父望其子,师勉其徒,只有纂集时文,逢迎棘院,思一当得之为快。」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读那些没有用的知识。那时的读书人为了作官失去了风骨,只会唯唯诺诺,所以他不愿作官,宁可把时间和精力放到编写这本对人民有用的书上。他认为一个死的知识是无用的,知识必须和生活结合,这个知识才有意义,当时的知识分子口口声声说「民胞物与」,但是都不知民间疾苦,一个没有知识背景的关怀只是口号罢了。

最近汇款数目的限制和换身分证相片的龟毛都使我有民瘼无告的感觉。假如我们的考试教材是无用的死知识,我们怎么可能培养出有思想、会应变的官员为民服务呢?近日妞妞(编按:李其运饲养的台湾狝猴,因于法不符,法院判决交屏科大收容)的主人李其运老先生走了,他就是官僚杀人的一个例子。现行体制教育出来的人只会死咬住条文不会变通。

宋应星说「物生自天,工开于人」,所以编纂了《天工开物》,将大自然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东西,我们也须将天生的好头脑变成可以造福人类的工具,请不要再用标准答案扼杀我们学生的创造力。



     


人要活在当下....才是最幸福的!!!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4-25 12:4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156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