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504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中 歐][轉貼] 荷蘭 當梵谷遇見高更 南法檸檬黃的太陽更熾熱



最近朋友見面打招呼總會問:「看過『梵谷高更特展』沒?如果還沒有,得趕緊把握機會!」有一點「好康道相報」的意味。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的是:總認為每個人對藝術的欣賞與對美術館的評價,往往因為主觀意識而相距十萬八千里,但是,這陣子聽到同學朋友評論梵谷美術館主辦的這個特展,竟通通一面倒,讚不絕口,讓我相當好奇這展覽的魅力何在,決定一探究竟!(圖/荷蘭觀光局提供)

如同想像,售票窗口前大排長龍。令我不解的是面對這麼多參觀民眾,為什麼只有一人在賣票,而且動作慢吞吞的?後來發現,這就是美術館控制流量的一個好方法。


荷蘭人以優異的logistic聞名全球,這點可在梵谷高更特展獲得驗證。7國語言、詳細清楚的語音導覽,7國文字、精緻易讀的導覽小冊,120幅畫作、從世界各地65個美術館與私人收藏借展,依照梵谷高更「相遇前,相遇時,相遇後」不同時期創作的動線設計,加上沒有團體解說的干擾,每位參觀者都可以靜靜地戴著耳機,細細品味畫作。除了畫作本身的美,我想正是這些原因吧!讓這個全球首次以兩位大師級畫家相遇故事為主題的特展,格外成功。對我而言,這是一趟相當有意義的藝術教育之旅。

東京、倫敦、阿姆斯特丹三幅向日葵齊聚一堂

特展最吸引人的是三大幅梵谷向日葵(Sunflowers)齊聚一堂──分別來自英國倫敦The National Gallery、日本東京Seiji Togo Memorial Yasuda Kasai Museum of Art、以及阿姆斯特丹Van Gogh Museum自身的館藏。

去年來此參觀時,向日葵出借到美國芝加哥展覽,大失所望,於是,這次滿心期待、可說完全衝著這些小太陽來。當親眼目睹這三幅畫,我只能如此形容當時的感覺:「完全被震攝住──亮閃閃的油墨,黃澄澄的色調,就像室內普照的陽光;誇大扭曲的花形,充滿生命力的筆觸,輕而易舉地成為聚集目光的焦點。」正如同高更初次看到梵谷的向日葵,竟感動地說不出話來:「That ..that is …the flower.」。從此,向日葵便與梵谷畫上等號。



由這三幅並列的向日葵便可了解梵谷是多麼認真執著的畫家。同一主題,他以不同的畫布、技巧重複試驗多次,要把看似簡單的十五朵向日葵畫到完美,真是不簡單!

向日葵象徵梵谷對高更熱情的友誼

梵谷與高更之間的情誼既耐人尋味又讓人匪夷所思。為了迎接高更,梵谷留下了永垂不朽的向日葵;也因為高更,梵谷瘋狂了,不猶疑地獻上了他的右耳和短暫的繪畫顛峰期。

西元1886年,梵谷和高更初識於人文薈萃的巴黎。為了追逐南法熾熱炫目的陽光、色彩與繪畫理想,梵谷在1888年2月隻身前往普羅旺斯的阿爾(Arles),5月租下了著名的黃色小屋(Yellow House),自此,便以全心崇拜、忐忑不安的情緒等待高更南下,與之共創藝術的烏托邦──The Studio of the South(南方畫室)。

就在高更1888年10月21日抵達阿爾前,梵谷打算以12幅向日葵來裝飾黃色小屋,以歡迎高更的到來,不過,卻只完成了4幅,而他滿意的則僅有兩幅──其中一幅便是此特展從倫敦借展的Sunflowers。

特展中的第二幅Sunflowers──從東京借展,則是完全臨摹自倫敦借展那幅,只是使用的畫布是黃麻布(jute)而非油畫布(canvas),此作品完成於1888年12月高更還在阿爾時;特展中的第三幅Sunflowers則是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的館藏,完成於1889年1月──高更離開阿爾不久後。當時,高更寫信給梵谷,請求梵谷讓他擁有那幅掛在黃色小屋迎接他的向日葵,可是梵谷婉拒了,卻重新畫了這幅刻意調整以符合高更口味的向日葵。

雖然在這三幅向日葵中,15朵花均擺出同樣的pose,同樣有最亮眼的鮮黃色,我卻只愛第一幅,我想那是因為梵谷當時最鍾於自我的表現吧!最真最自然。

儘管這兩位藝術家,生命只有短暫的交集,卻激發出藝術史上燦爛的火花。兩人彼此欣賞、共事、最後不歡而散,最主要是因為繪畫理念與性格的不同──梵谷追求自然的呈現,生命力與束縛的完全釋放,而高更則是堅持運用想像力,重新塑造眼中的世界;梵谷畢生受盡折磨,敦厚真誠,卻換來高更的冷嘲熱諷,用盡所有熱情包圍高更,得到的回報卻是更多痛苦。

於是,在1888年耶誕節前夕,梵谷割下自己的右耳,結束了兩人9個星期的合作。但,這段關係的影響卻是深遠的,梵谷在戲劇性結束生命前,成就了自己藝術的最高境界;高更則是前往大溪地,稟承梵谷南方畫室的精神,成立了Studio of the Tropics,並完成多幅以向日葵為主題的畫作。

特展的最後一幅畫便是高更的Sunflowers on an armchair,語音導覽中訴說高更在異鄉特別思念這法國特有的花朵—向日葵,要求友人寄來種子,並在屋子周遭種滿向日葵以解思鄉之苦。由於悔恨自己無法達到梵谷的境地,最後寂寥而終。兩人悲劇的故事讓許多參觀者在最後一幅畫前紅著雙眼,鼻酸地走出展覽館。

梵谷美術館常設展

按照梵谷五個創作時期展出:
1880-1885年,(The Netherlands)荷蘭時期,知名的館藏—食薯者
1885-1886年,(Antwerpen)安特衛普時期
1886-1888年,(Paris)巴黎時期,著名館藏—日本藝妓
1888-1889年,(Arles)阿爾時期,著名館藏—阿爾吊橋
1889-1990年,(Saint-Remy)聖雷米時期,著名館藏—鳶尾花,麥田群鴉

梵谷名畫近來在台灣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梵谷畫冊也是隨處可得,然而,若非親眼見到,不能體會梵谷作畫時急促躁鬱的筆觸,不能體會梵谷極欲展現的生命力與跳躍鮮活的色彩,正如同余光中所說:高更讀梵谷之畫而腹內蠢蠢欲動,魯蘭觀梵谷之畫而氣蟠胸臆,熟視梵谷之畫者莫不有此經驗。你呢?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03-15 13:1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048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