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774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instinct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21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 你到底有沒有常識?
TO 解構與建構:

前幾天看完貴台那篇《回應李家同教授『大學生知多少?』》一文,心中有了許多感觸。

剛剛特地去找出那篇報導,稍微了解了一下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也知道了李家同教授其實此舉原本立意為和善,是因為擔憂現在大學生基本的人文常識不足,而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擔憂之情去投書。但我也的確覺得,李教授這份問卷調查的內容和質疑的方向,其實也有瑕疵不夠周全之處。

唐諾曾在他的書中提到過,他認為在他認識的人當中,作家阿城是他感覺最接近孔子的一個人,他說:「但際遇、趣味乃至於現實求生本事相像並不稀罕,阿城和孔子驚人相似之處在於,阿城不排斥抽象的文字學習(事實上,他是此中高手,從不民粹從不反智),也一樣有足夠的聰明和專注作純粹概念性的思考,但他總要把抽象的問題拿回來,放入他趣味盎然的世界好好涮過,就像他北京的名物涮羊肉一樣,如此才得到滋味好入口,也因此,所有的概念抽象符號,在阿城身上都是有現實內容的,他不放心加以浸泡過的,有著實感的溫度、色澤、甚至是煙火氣味。」

非常非常大膽的看法(唐諾自己則是說:『會不會太刺激了一點?』)。但我覺得唐諾點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阿城之所以被他認為具有孔子的特質,並不是因為他的什麼震古鑠今驚人聰明才智,重點在於,阿城並不把這些概念性思考非常武斷的獨立出來,而是融入現實熱騰騰的生活當中──同樣的我們知道,孔子的偉大之處,也並不在他的聰明才智或人生智慧(即便他的確是有的),甚至論聰明才智人生智慧,孔子當初曾有禮貌的去請教過的周朝守藏史(圖書館長)老子,並不會比他遜色多少。孔子的偉大之處,是在於他的入世精神(阿城的說法:『孔子的入世,入得很清晰,有智慧,含幽默,實實在在不標榜』)。

再有價值的概念與意識,也需要與現實相連結才能真正顯現出作用。所以光用平面的名詞來檢驗一個人的人文素養,是否真那麼意義重大呢?

我沒有看過那份問卷的完整內容,但相信以李家同教授的智慧和經歷,不至於出些不夠水準或刁難至極的問題,我也相信在這些選項裡面,也的確都是值得存留下來的人文常識。

然而,套句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在那篇《世代變遷造就不同價值》裡的說法:「在看一個世代的特性時,絕對不能抽離那個世代所成長的外在環境。」問題不在於這些常識夠不夠格被存留下來,而是,它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使自己能夠被存留下來。是以一種乾巴巴教條式的狀態強硬灌輸到現代年輕人的腦子裡,還是融入現實環境中(這代表著可以和那些流行文化互相作驗證),以更適合的角度切入年輕人的生活裡。

沒錯,某些思想之所以被凝縮簡化成一種概念,為的是能夠更迅速去讀取使用,但一個概念被流傳下去的先決條件,卻必須仰賴載體的有無,這也是人(更精準的說法,人腦的記憶思辨能力)在這歷程中扮演的角色定位。如果一個值得留存下來的概念,無法被載體(年輕人)接受,那自然就離消亡不遠了。為什麼不被年輕人接受,我以為某種程度上,是這些概念的既有保存者弄錯了傳承的方法。

李家同教授表示「大多數學生承認他們平時是不看報的,即使看,也只會看影視、體育版」以我自己做例子,在我二十歲的時候,也是李教授口中只會看影視、體育版的人,一拿到報紙就把社會版副刊“過濾掉”,像樣的書也沒讀過幾本,書架上不是籃球雜誌就是漫畫或者流行雜誌和遊戲攻略,可是我覺得,這種近似“反知識”的行為(照李教授的標準來看),其實是被訓練出來的。

我在自己的那篇《閱讀與寫作的循環》裡曾提到這樣一段經歷:「閱讀對我們來說,就等於啃死板板的教科書,就等於為應付考試而衍生出來的制約行為(被電擊卻不能選擇拒絕再玩!?),從我們的惶惑眼神看出去,文字一向都只是無解數學公式的延伸,艱澀拗口文言文的變體,以英文字母為建料構築出來的煉獄,毫無任何可愛的空間。」

也就是說,在台灣這樣劣質的升學環境當中(多元升學?拜託別再打擊我們的信心了吧!),常常在我們稍稍興起了好奇心想要開啟閱讀之門時,就先被門夾得哇哇大叫掉眼淚了。制約的教育方式讓我們從小對文字產生恐懼,而我們又不被允許看漫畫,因為那裡面什麼內容都沒有(即使某些漫畫的考據和人性描寫並不輸文本),我們並不允許看金庸倪匡,因為裡面都是些光怪陸離未經考證的情節。殊不知對於年輕人來說,閱讀的靈韻(班雅明口中的aura)之所以會產生,常常就在這些“不值一顧”的玩意兒裡燃燒出來的。

我有不少朋友因為玩日本策略遊戲,而跑去讀了整套的德川家康日本安土桃山戰國史,因為迷公視《孽子》裡的范植偉迷《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裡的劉若英,而跑去網上找白先勇張愛玲的資料,我自己則是因為玩即時戰略遊戲,搞不懂為什麼有手推車科技是北歐維京人而不是天才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的中國人,韓國的龜甲船為什麼皮厚攻擊力強到近乎無敵,索性到圖書館搬了整套《五千年戰爭史》(李則芬著)回家研究。

因為找不到認同感,所以年輕人不讀社會版不讀副刊。因為想找認同感,所以年輕人會為了遊戲為了戲,去讀那些比歷史課本厚重繁雜百倍的大部頭書,查不寫網路小說不辦簽書握手會的老派作家的資料。

這樣一來我們不禁要問,如此捉摸不定,似是而非的常識,它存在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唐諾在對阿城《常識與通識》一書的導讀裡是這麼說的:「常識沒什麼了不得的,甚至說對說錯都沒那麼要緊,而是它是雞啼,morning call,是清醒的聲音。」

希望這個雞啼這個morning call,叫醒的不只年輕人而已。







【附註】:因為自始至終沒看到李家同教授那份問卷的內容,所以此篇文章寫來頗忐忑,深怕曲解了李教授原來的用意,所以也不敢下太多直接的評論,不過文章裡的看法與經驗闡述,也的確在內心壓抑了許久,倒也正好趁這個機會宣洩出來。

以正直敢言著名的龍應台女士前一陣子在一個演講中(對象應該是大學生)說,不應該把「草莓族」用單一世代橫切面的方式來探討,如果以更廣泛的視野來看,其實每個世代都有草莓族。她更進一步指出,過去的年代(《野火集》的時代)是破壞的年代,現在則是整體重構的年代,而重構是要比破壞更困難的事情,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其實要比過去的年輕人擔負更重的使命,行更險峻的未來。

很高興還有人願意用樂觀期勉的態度來看待年輕人。

                   Waylim
                 2004/2/25 凌晨


【延伸閱讀】

1.【流動、創作、期待的未來】新聞台,台長:建構與解構

回應李家同教授「大學生知多少?」一文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e.../20040221013417/

2.《大學生知多少?戴高樂當積木》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focus...40219675646.html

3.《世代變遷,造就不同價值》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focus...40219675695.html


4.《常識與通識》,臉譜出版,阿城著,唐諾主編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tem=0010176108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2-11 08:2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017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