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688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权教对任何机都是用回他的东西

图 1.



华藏上师:权教对任何机都是用回他的东西,
在这里面使他 就地还家,就他的习惯来指点他修心养性。
甚至教他念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都可以,使他先修得一心不乱,这是初步。 到了这步,
好像教小孩子,一年级的功课教完就要撇掉,⋯⋯
教完一步抹一步,不能死梗一步。
好像念一、二、三,首先念得定,又要由定转入慧,
就是撇掉这个方法,用第二个方法再进一步....
华藏上师(吴润江):六祖坛经讲义
1961年莲华金刚藏吴润江上师
在美国旧金山讲授 六祖坛经讲义 缘 起
西元一九六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应美国旧金山
「正善佛道研究会」诸信众之恭请,远渡重洋,
赴美弘法,时年五十五岁。 驻锡大埠十阅月,
脩大超度法数十坛,传法无数。 并屡为大众讲述经文,
明示佛理,观机逗教,多方取喻,令听者顿开茅塞。
其时在座有大德谢实之居士,乃诺那祖师弟子。
每值师尊升座宣讲佛法,即亲予录音并善存之。
一九七九年四月师尊示寂香江,同门顿失依怙,
无不怆悲难抑。 因群集谢师叔室,共展拜师尊法照,
并恭聆所录之师尊法语,觉其音色宛然,若共一室,
闻之倍增孺慕之思,益添失师之痛。 次年,为求法泽广被,
旅美师兄崔百川先生特恳商谢师叔选其录存之要者,
包括师尊讲解《八大人觉经》、《药师经》和《六祖坛经》
等三经之录音转录寄台,交予清华大学王守益教授。
然因当年师尊系以粤语讲述,为利本地同门师兄研读,
师尊女公子吴瑞锳女士与编者二人遂发心笔录,
并请林慧庄师兄及其尊翁修订,前后历经数月之久,
始成定稿,名之为《吴润江先生讲经集要》,以纪念师尊圆寂二周年。
一九八九年,旅美师兄陈法俊先生又发心,
将昔日师尊在旧金山演讲之另卷《佛说阿弥陀经》
录音带寄赠编者,遂再烦请吴瑞锳女士忙中抽空写出。
为慎重故,稿成后又再转寄美国,
恳请谢实之师叔与陈法俊师兄共同校订,
再由编者做最后之整理──合美、台两代同门之心血,
始得完稿,其珍贵可知。
多年来,此二书虽前后再版两次,如今早已送罄。
现趁出版《华藏上师全集》之际,而重新编排,
并纳于《华藏上师讲经集要》之首。 凡我同门,
可藉之体会华藏上师早年讲经之风采与神韵,与所开示佛理之精湛渊深。
编者左慧玲谨识 佛历三O二五年西元一九九八年一月八日
-------------------------------------------------- -----------------------------

时 间:西元一九六一年春天

地点:美国旧金山大埠正善佛道研究会讲堂

讲述者:莲华金刚藏圣者吴润江上师

六祖本来姓卢,法名惠能,他的历史常见经里头的序,不必多叙,现在将经中精华略略点睛一下就得了。

六祖大师实是古佛乘愿再来的,也可说是达摩祖师再来,示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完全不立,所以示现不识字之相。

六祖在少时,听人讲经,已经有多少开悟;后来参见五祖之后,就已作修心养性工夫。 直至五祖点睛,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即刻悟道。

当时五祖见时候到了,预备传祖位,请各和尚献偈。 神秀大师献偈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身是菩提树之根,心是明镜台,时时将明镜台抹干净,莫使尘埃污染心。 「心」是指「自性」。 此偈陀本来亦可以,不过是慢慢渐修顿证,不能直指人心。 所以五祖认此偈未见性,只可使根器小之人慢慢渐修就可以得,如果顿证就不可能。

至于六祖诵的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是从法身立场讲,神秀的偈是从应身立场讲。 讲法有应身的立场、报身的立场、法身的立场,三个讲法。 从应身的立场可以讲得通,但无法到达法身的境界。 现在六祖所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是大觉悟,若能觉悟,那里还要直觉呢? 一切法空,哪里有树? 明镜亦如梦如幻,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幻泡影,哪里有台? 本来无一物,法性里头常清净,哪里惹尘埃? 「本来」当「法性」讲,法性中时常清净,一样东西都无,是不会惹尘埃的。 这个偈已讲到将近入门,将近见性,已经到了门槛,所以后来五祖一点就成功了。

五祖曾对徒弟讲:「若迷自性,福何可救?」因徒弟各各求福,不知修行。 若迷不知返自性,最多得人天福报,不能跳脱轮回。 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一切天人师,为天人师表。

当时本师释迦牟尼佛传法,最初在灵山开个法会,世尊拈花,人天百万参加此法会,无人懂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只有头陀迦叶尊者微笑。 他体会之后,释迦牟尼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授。」传授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传给阿难,一代代传了二十八代。 第二十八代分达摩祖师,还有两师兄弟。 由第一代传至二十七代,一代传一人,到了二十八代传了两个人,一位是达摩祖师来震旦,一位在印度。 由达摩祖师传来,一路传至二祖慧可,慧可传道信,道信传僧璨,僧璨传弘忍,弘忍传慧能,都是一代传一个。 由六祖一开,四十几人得法,中国算是大乘果初初成熟。

关于成佛的法,《六祖坛经》所讲与《金刚经》实在一样,都是由修心养性至明心见性,所讲的是一心三观之法。 《坛经》所讲有两个法门,一个「中道法门」,一个「心印要门」两个法门。 什么是「中道法门」? 即是不二法门。 六祖大师对印宗讲:「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慧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当时印宗还未闻如何是「佛法是不二之法」,即未明不二法门。 什么是「不二法门」? 就是要离二边:相与无相、高与矮、肥与瘦、黑与白,总总相对就是二边,离二边直达中道实相,即是「不二法门」。 《六祖坛经》第一讲「不二法门」,第二讲「一心三观」。 这个中道法门就是属直觉的。 直觉现前,离开二边,直达中道实相。

此外还有三个三昧:一行三昧、一念三昧、一相三昧。 何谓「一行三昧」? 集中精神一点,专修一个法,直达真如本性,谓之「一行三昧」。 「三昧」者,正定也。 何谓「一相三昧」? 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谓之「一相三昧」。 「一念三昧」呢? 不着有念,不着无念,直达真如本念,谓之「一念三昧」。 有三个三昧,即三个正定,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念三昧。

何谓「一心三观」? 若就天台宗,第一讲止观。 一个即「奢摩他」。 「奢摩他」即「止」,息一切妄念。 「观」指假观、中观,共三个。 「奢摩他」属止,亦称净观;「三摩钵提」属观,亦即假观;「禅那」即中观。 三个观在《圆觉经》、《愣严经》中讲得清清楚楚。 天台宗取之,实际禅宗也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同是一个方法,改了名字罢了。 《六祖坛经》怎样讲呢? 第一「无念三昧」,第二「无相三昧」,第三「无住三昧」。 「无念三昧」即是法华宗(天台宗)的「奢摩他」,即止,是净观;「无相」是假观;「无住」是中观──也就是空、假、中三个观。 什么是「空观」? 观一切皆空,空、无常。 什么是「假观」? 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 什么是「中观」? 观一切法非空亦非有,这是三个观。

这三个观本来在千年多以前由佛传出来,他是要人止静,怎样打坐,自己将妄念止息。 因为至唐以后人心复杂,没法从止观开始修。 南宋以后,修止观、禅宗方法,如老鼠拉龟,九百年间几乎无人识入门之法。 所以宋以后,改为参话头,愈扩愈大,扩成一千六百多公桉。 搞来搞去皆是一样的,参来参去,都是最初方便,不能到究竟的地方。 关于这点,我现在略略讲几句话,大众就可明白了。

什么是「无念三昧」、「无相三昧」、「无住三昧」呢? 先讲「无相三昧」。 「无相三昧」即对外境一切不动,是对境的。 要你守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守六根不动,对外境一切不动。 举个例说:如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好,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也好,一面念佛,一面守六根,对外境我不起心,这样就是「无相三昧」。 一面念佛,一面修心,使六根不动,对外境不起心。 即是不起憎爱取舍,一面念阿弥陀佛,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不动于衷,这个境界修成就是「无相三昧」。 大众明白吗? 这就是讲不动心。

什么是「无念三昧」呢? 念阿弥陀佛时,过去的念头、现在的念头、未来的念头,都置之不理,由他起,一直念阿弥陀佛。 若打妄念,不好理妄念。 知而莫随,知妄念,心不要随他走。 即是你集中精神念佛,久而久之,不给妄念束缚住,你就脱离了妄念。 英文叫做: free from illusion 。 念阿弥陀佛时,过去、现在、未来的妄念都知道,但不好跟他走,也不好给他牵住,也不好压制它。 你一心念佛,将过去、现在、未来置之不理。 置之不理,也就是诺那师父所云「奉持无着」。 这是文言讲法,因为师父是西藏人;若用国语讲,就是「拿住不管」。 怎样拿住不管呢? 「拿住」就是文言「奉持」之意。 拿住、抓住,而实不是抓住,是要你受持。 念阿弥陀佛,一心受持,不管一切,拿住「不管」。 奉持阿弥陀佛佛号,对过去、现在、未来无着,不管不理,这里明白吗? 久而久之,经相当时候,「无念三昧」成功,将过去、现在、未来妄念消除了,你也恢复你的心性。 我们的法性等于月光明亮,妄念等于乌云,乌云将月亮遮住,永远出不了头。 犹如金藏沙中,被沙盖住不出;现在将妄念消除,法性就现前。 「无念三昧」属一切智,「无相三昧」属道种智,「无住三昧」属一切种智。

最后讲「无住三昧」。 「无住三昧」分两个门,一个住世,一个出世。 住世,念阿弥陀佛要离开相对二边,最紧要的是要离开是非,离开成败、得失、胜负。 因为念佛要集中精神念,念经修行时要将得失心撇开;不修行时,行住坐卧亦要将胜负、成败、得失心撇离。 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将得失、是非相对心脱离,这样「无住三昧」才成功。

所以「一心三观」配合三个智:「无念三昧」配合「一切智」,「无相三昧」属「道种智」,「无住三昧」属「一切种智」,三个智。 「无念三昧」、「一切智」属于小乘之方法;「无相三昧」、「道种智」属菩萨境界;「无住三昧」、「一切种智」属一乘佛的境界。 尤其是修「一行三昧」,这是讲最重要须直心。 「直心」怎么讲? 据丁福保所讲是俗义解法:「心不曲,心即心」。 这是俗义解法,并不是胜义解法。 胜义解法是一心念佛,不着有念,不着无念,有无二边皆不着,直达真如本性,这就是直心。 「直心是道场」是说念佛不着有,不着空,直达真如本性,这就是菩提道场。

现在讲〈般若品〉之「般若三昧」:「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无念即一切处无心,无念即「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此是内境。 先要将外境修好,「于心无境,于境无心」,心不为外境所夺,这是外境。 现在无念是心不为内妄念所夺,无念是一切处无心,无一切境界,无意念事,对于六根六尘不动念,六根不动,不为六尘所污染。 「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见一切法心不动,不为外境所染,此是无念。 「知见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最重要是这几句)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融无碍,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三昧清净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动,使六识出六门,来去自由。 六识一出去,对六尘不染,不取不舍,守住六根。 六识一出,从六门出去,对于外境不取不舍,不被外境所污染,久而久之,六根清净,般若三昧就渐渐成了。 修般若三昧最重要的就是这几句话。

现在讲〈忏悔品〉。 有句很紧要的地方:「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称自己名)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称名)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着,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忏悔最重要的是将前念、今念、后念,即过去、现在、未来的念都要止。 心要先入定,清净了,将贪、瞋、痴、慢、妒的以前的念、现在的念、未来的念都止息住,以后不再做。 这样由忏悔入手,即可见性。 来来去去不断地息这个心,将前念、今念、后念,过去、现在、未来忏悔这个念,使不再起,不再作那个念。

现在讲「四弘誓愿」。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什么是「自心众生」呢? 大家要知道一念清净即佛,一念烦恼即轮回;所以一念心起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妄念一起,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故先要将妄念的众生度尽,我息止妄念,心不起,我自心的众生自然息灭,自然可以度。 因为由禅宗、密宗讲,一个念一起即犯戒,显教则杀生还要做出才是犯戒。 好像杀生,杀只鸡,有这个事实,这样才是犯戒。 禅宗和密宗则不是,若心一想即犯戒,一动念即犯戒。 所以戒律有「毗尼」与「尸罗」二种:「尸罗」是条文,要先做出来才是犯戒;「毗尼」则不是,你一动念即是犯戒。 所以这个无相密宗,动一个念都不得。 心不动念,久而久之,心清净了,即湛如止水。 因为凡夫的脑海打个妄念,妄念是永不停的;色、受、想、行、识的「行」就是打妄念,不断地来来去去。 妄念像长流污浊的沟渠水,修法要将妄念止息,就好比将沟渠水止住;止住之后还要使沟渠水澄清,变成清水,不动的清水。 心不动,自心众生不起了,即自心烦恼不起,这是「前念不生」。

「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以前属于「寂寂」,寂寂的心是不动的。 以下属于「惺惺」,惺惺的心明了,有静有定,而心不迷,不迷谓之「惺」。 寂寂属「前念不生」,惺惺属「后念不灭」。 所以寂寂里头不许有无记,惺惺里头不许有妄想。 寂寂而无记,完全无想,就像是木头。 寂寂中不可有无记,惺惺中不可有妄念。 故心时常要保持佛心,一面寂寂,一面惺惺。 寂寂是不动的,惺惺是动的。 一个动,一个静。 成佛是静的,度众生是动的。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寂寂惺惺,惺惺寂寂。 寂中离无记,惺中离妄想。

再讲「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者觉悟,性也;法者正也,智慧也;僧者净也,即妙用也,此是「胜意皈依」。 什么是妙用呢? 假借四大幻化的和合僧来用,来普度众生。 僧者,俗义当「和尚」解;若依胜义解,修行人借四大和合之身来入世普度众生,利用四大和合体入世来普度众生,乃佛的八万四千种妙用。 「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这就是「三皈依」。 所以「皈依」怎样解呢? 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一切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两足尊」即是福智俱足,福慧双修,此即两足意,这就是「皈依佛」。 「皈依法」是自心皈依正,皈依智慧,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就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一切欲,此是「皈依法」的意思。 「皈依僧」是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明白了三皈依,才是「真皈依」;不明白了解,则是「盲皈依」。

一切的四身五智皆由心出的,分为法、报、化三身。 法身犹如树之根,报身犹如树之干,化身犹如树之叶,实际是三身一体的,犹如一棵树。 所以法、报、应三身,法身是体性,报身是智慧,应身是妙用,都是我们的菩提心里头流露出来的。

再讲〈机缘品〉最后一个偈,即无上大涅槃的偈,有几句很重要的:「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六根一起用而不起用想。 眼所见,耳所闻,种种用处,不要着相。 分别一切法,不要有憎爱取舍。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劫火指天崩地裂之时,我性不动,劫火将三千大千世界全部烧毁,我法性不动。 但凡夫识动,然其法性亦不动,到了法性不动即涅槃境界。 识动性不动。 凡夫六识动,一有感觉就动,但法性不动。 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化为微尘,自性动都不动,这是讲「识动性不动」,这个境界就是涅槃了。 将识撇掉,归返觉性,即使三千大千世界烧掉,于我法身都无损。

至于〈咐嘱品〉讲了三十几个相对,是要显中道实相的。

此品有个偈:「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这是讲心地含一切种智。 「普雨悉皆萌」,是以菩提甘露来灌注,一切种智就显现出来了。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花开,菩提心一开,菩提果就成了。

最后一个偈:「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这是讲四个门,第一个「空门」,第二个「有门」,第三个「亦空亦有门」,第四个「非空非有门」。 「兀兀不修善」是讲空门,自性不动。 「兀兀」是不动意。 不动,我出世成佛自性不动。 「不修善」,即是说修善而不着相,心不动。 虽然人在肉眼中所见是善,但我不当他是善。 即是修福不望报,不住于善相,心不动,这是「空门」。 做一切善相,离开一切善相,不要住于有相,这是「空门」,是出世法。 「腾腾不造恶」是入世法,属「有门」。 入世度众生亦不作恶事。 「兀兀不修善」是任运,「腾腾不造恶」是腾腾。 任运腾腾,腾腾任运,这个出世、入世,入世、出世,是佛的神通,一种游戏神通的定。 要来也自由,要去也自由,这是「空门」和「有门」。 「寂寂断见闻」这是「亦空亦有门」,是大菩萨境界。 「寂寂」是一切法空,「断见闻」是虽然见闻觉知样样有,但我不着相。 我六根所感虽样样有,然我不着相,寂然不动。 不动,见闻觉知都不动,这是「亦空亦有门」。 「荡荡心无着」乃「非空非有门」,这是汇归毗卢性海的境界。 所以是四个门,一个「空门」,一个「有门」,一个「亦空亦有门」,一个「非空非有门」,这已将佛法的门径完全讲完。

最后讲讲结论:《六祖坛经》最初讲的是「中道法门」,最后也讲的是「中道法门」。 「中道法门」即中观法门,亦是不二法门。 最初至最后,都要你的心离开是非,离开相对,无胜负、成败、得失之心来念佛,这样修心,就是这个法的要门。

第二是「一心三观法门」,无念、无相、无住。 无念是对内的,是内觉;无相是外觉;无住是直觉。 一个内觉,一个外觉,一个直觉。 现在先讲外觉。 念佛时对外境不动于心,六根不动,色声香味触法现前,不动于衷,对六尘起灭不理,此是外觉不动心,即「无相三昧」。 第二「无念三昧」,是内觉不起妄。 我一心念佛,妄念起时,不要被妄念夺了我的心。 知道妄念是个坏东西,知道妄念,不要跟妄念走,集中精神念佛。 念佛时提起正念,将一切妄念消除,这是「无念三昧」。 「无住三昧」即直觉,是对一切过去、现在、未来之妄念不着,对二边的不着,这是「住世三昧」。 至于「出世三昧」连空有是非皆跳出、双超。 「无住三昧」分两个境界,「住世三昧」和「出世三昧」。 住世空有圆融,色空圆融,是非圆融,样样圆融;出世则两样双超,超出二边,这是第二段。

第三段是一行、一相、一念三昧。 「一行三昧」者是集中精神修一个法门,直达真如境界,这是直心。 不住有念,不着无念,直达真念,这是「一念三昧」。 一个三昧得了,一切三昧都成就。 一即一切。 一法通,则万法通。 「一行三昧」通,行行都通;一不通,一切皆不通。 你若通禅宗,则密宗、一切宗都通:你不通禅宗,一切宗都不通。 净土也一样,你通净土,一切宗都通;你不通,一切不通。 所以禅宗可以说是佛最嫡传的,是正宗的。

因为佛住世时,只有禅宗同小乘,小乘还未曾有分开为俱舍、成实二宗。 小乘分两宗,是哪两宗? 第一是俱舍宗,俱舍讲我是空,法是有,法有我空。 小乘借个法来修,但无我,这是俱舍的境界。 成实宗则是法也空,我也空,又比较高些。 当时佛住世只有大乘、小乘二宗;直至龙树菩萨出世,多了法相宗、般若宗及密宗三宗──整个印度只有五宗,没有六宗。 印度大乘只有四宗,大众要知道:第一禅宗;第二般若宗,即法性宗;第三是法相宗,即唯识宗;第四是密宗,只有四宗。 加上小乘,只有五宗。 直至中国则开出十三宗,多了八宗。

最后,就佛所讲,完全是由修心养性,直至明心见性,这是大乘的讲法。 千篇一律这样讲,只有一个法门,没有两个法门,这是实教。 实教是众生就佛,权教则有无量数多。 可由一个法门开至八万四千法门,由八万四千法门开至无量无数都得,是佛就众生的习惯而设。 即是依机设教,见一个人根器不同,就依回其习惯方便来度他。 是什么样的方便呢? 如度婆罗门教,则用回婆罗门教来度他;如是耶稣教,则用回耶稣教来度他;若是回教,则用回回教的东西来度他──此是权教。 权教对任何机都是用回他的东西,在这里面使他就地还家,就他的习惯来指点他修心养性。 甚至教他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可以,使他先修得一心不乱,这是初步。 到了这步,好像教小孩子,一年级的功课教完就要撇掉,教完一步抹一步,不能死梗一步。 好像念一、二、三,首先念得定,又要由定转入慧,就是撇掉这个方法,用第二个方法再进一步。

逢到学佛,教一步必定要抹一步,教完一步必定要脱胎。 学一步法,撇一步法。 你如果是抓住一个法永远不成功,所以要在法里「脱颖而出」,学完一步要撇一步。 好像「参话头」是第一个方便,中国祇有第一个方便,第二个方便现在可以讲没有了。 但只有第一个方便绝对不能成功,不过初步可以稍微定一点;由定一点,再用第二个方便转入慧门。 一个定门,一个慧门。 所以权教依机立教,对任何根器都可以教得。 像孔夫子是儒教的,可用回儒教的方法来度你。 依众生根器,任何根器都可以度得。 所以权教可以由一个法门,开到八万四千法门,甚至无量无数之多,都是佛的依机设教。 《六祖坛经》讲得清清楚楚,一切佛经都讲得清清楚楚。

现在讲讲原始佛教是怎么样的? 是注重精神而不注重形式的。 后来中国传到唐代,一代不如一代,变成注重形式而不注重精神,和古来佛教刚刚相反。 古来佛教重精神,不重形式;现在的重形式,不重精神。 所以只有得其末,不能得其本。 现在若将重形式的毛病撇除,则可以得返其本。 若人人只就形式来作,得其末,是永不成功的,所以大家学佛必定要找回最古的佛教。 最古的佛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顿宗。 渐宗是由修心养性,直至明心见性,这是渐宗。 顿、渐两派都是以最古为最好,如果就后世的方法就会变到形式去了。 所以往往有几种毛病,如蒙古、西藏一派喇嘛所犯的毛病是注重仪轨,种种坛式,注重外相,注重外而不注重内,所以做十世的喇嘛都是念经而已,要成佛是不可能的。 大概蒙、康、藏都是这一样,都一味注重坛式,摆得坛天这么漂亮,摆得千灯供啊,什么供啊,外表做得冠冕堂皇。 但是从前做外功的人对修心养性都漠然不知,这个是事相境界的毛病。

因此,如果只从名相上理解,一味咬文嚼字决不会成功。 因为佛法是注重实行,不重言说;若依文字而能成功,无有是理。 所以庞公有个偈:「名相本来无,迷人意欲须。须时权为说,迷过患须除。般若无是非,无实亦无虚。八万四千法,总归同一如。」一切的名相皆从文字讲解。 本来上根上器的人是不需要的,心中领悟就得;一了就百了,不需文字讲解的。 但根器低的人需要讲解,我也姑且同其讲解;一旦他觉悟了,这个毛病也就可以不要了,所以依古法就是由心悟。 六祖的特点在本达摩祖师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因此六祖示现不识字,可以不识字而能明心见性。

因为当时达摩祖师来中国对讲解家排斥,一般讲解佛经的人把达摩祖师当作仇人一样。 所以达摩祖师来中国并没有度到几个人,度到三几个人,一个得皮,一个得肉,一个得骨,一个得髓。 当时达摩祖师临走的时候问几个徒弟:「你的境界如何?」一个和尚讲:「我所见的是这样。」达摩祖师说:「你得我皮。」再一个师姑来说:「我见五蕴本空。」师说:「你得我肉。」第三个和尚来,他的见解高些,师说:「你得我骨。」最后慧可来了,他先不讲,不出一点声音,向达摩祖师拜三拜。 达摩祖师说:「你得我髓,得我精华。」实在达摩祖师来中国祇度了四个人,一个得皮,一个得肉,一个得骨,一个得髓,一共只度了四个人。 所以佛法东来,由西方来到东土,初初度人度不多,只有到了六祖然后才发达。 六祖在人间示现不识文字,不识文字都能成佛,这是最大的特点。 因此梁任公说:「中国最伟大的人就是六祖慧能,是五千年来中国最伟大的人。」以梁任公的眼光讲是绝对无错误的。 今天趁这个机缘传传六祖的咒,这个秘咒是:

唵。 哑。 咕噜。 别炸煎炸。 沙尔瓦悉地。 吽。

大家记住:如果念《六祖坛经》,先念这个咒,定一定,静一静,多念一段时候,自然会得六祖指点,就可以悟道。

现在献曼达。

最后讲讲全世界佛教的情形。 在蒙古西藏一带,都是向外表形式做工夫。 在西康里头有一老派(旧派)是向内做工夫,不过现在不多了。 中国是在名相、形式做工夫。 南洋一带是在「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做工夫。 所以各各境界不同,大众应该循返古来的佛法。 古来的佛法分两种:一种渐法是由修心养性,直到明心见性;一种顿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法只可由心悟,要修心。 除了修心之外,都是一种方便,如念阿弥陀佛都是对初机而设的,并不是对上根而设的。 大众以为念阿弥陀佛是究竟的,其实只是初步、起点,不是究竟,大家要省悟。 初机的人念佛应该由起点发心到终点,不要认为起点是究竟,这点是中国学佛的人应注意的。 因为中国人学佛只知起点,不知终点,其实起点与终点相差远之又远。 今日圆满。

弟子左慧玲记录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11-30 07:0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909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