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002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般若

圖 1.

圖 2.



慧(梵文:प्रज्ञा,梵文:Prajñā,巴利文:paññā),
也稱為智、智慧,音譯為bōrě
般若,又譯作波若、鉢若、般羅若、波羅若、鉢腎穰、
鉢囉枳穰等,佛教術語,意為智慧或洞識,為三無漏學之一。
說一切有部將它列為大地法,為心所之一。⋯⋯

大乘佛教將它列為六度(波羅密)之一,
因此又稱為「般若波羅蜜多」
(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 Prajñāpāramitā)。


此處的「般若」, 為梵語Prajna音譯,本義為「智慧」。
但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眾生本心所具有的。
有色能見, 無色也能見; 有聲能聞, 無聲也能聞。
它能產生一切善法。 至於凡夫的「智慧」, 則由外物所引生,
必須先有色與聲, 才會有能見和能聞。 若無色與聲,
即不能見不能聞, 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
因而我們說, 凡夫的「智慧」,
在佛家看來, 也就成了愚痴, 成了妄想。
「般若」如燈, 能照亮一切, 能達一切,
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種有漏的「分別慧」。
在梵文中,慧(प्रज्ञा,Prajñā)的字根來自於
ज्ञा(jñā,知覺、知識或了解)。字首प्र-(Pra)是比較級,代表更高、
更大、超過、超越的意思。因此,在字面上,慧(Prajñā)
有是一種高級的知覺能力,是一種分辨是非、於法簡擇的能力,
有情眾生都擁有這種能力。具備慧的人,可依自己的觀察力,
來選擇正確的道路。缺少智慧,即是愚癡無明。
慧可分為世間慧與出世間慧二者。所謂出世間慧,
是能夠了解緣起、斷除結縛、止息煩惱的能力。
要得到這種智慧,需要依戒與定的幫助。
智(闍那)與慧的定義接近,主要的差別在於,智的範圍較小,
主要指出世間
般若一詞最早出現於東漢高僧支婁迦讖所譯的《道行般若經》。
般若在中國多指為智慧,《世說新語·文學》載:
「殷中軍被廢東陽,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
後見《小品》,恨此語少。」佛教徒認為,
般若智慧跟世間的智慧不同,「智慧輕薄,故不能稱於般若」,
是經由內觀所產生的正見;
因證得金剛性如來藏空性心而生起實相智慧。
般若在中國沒有相當的名詞可以代替,雖意為智慧,
乃不足以表顯般若的含義,所以譯經家不直接漢譯為「智慧」,
而以音譯。《大智度論》所說:「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
智慧淺薄,是故不能稱。」一般法會中大多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即是大智慧。波羅譯為「彼岸」,
蜜多譯為「到」,應為到彼岸,般若波羅蜜多即是「究竟圓滿之智慧」,
佛教稱之為勝義智或實相智,如佛祖在菩提樹下體驗真理的智慧。
科學家之智是不究竟的、不完滿的智慧,佛教稱之為方便智。

般若的思想可歸納為「假有性空」,
所謂:「無明離欲而生明,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
般若還要靠「緣起」,《十二門論》說:
「內緣起,即無明緣行等十二支;外緣起,即如以泥土、
輪繩、陶等而成瓶。」。大乘佛教的興起主要還是般若思想。
《大般若經》指出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
說大乘即說般若,說般若即說大乘。
般若能與一切善法為母一切佛法無不攝入般若。般若能生諸佛,
是諸佛母,般若能示世間諸法實相,名如來母,能生如來。
又說般若為第六波羅蜜,闍那為第十波羅蜜。
大乘佛教認為世上一切事物,皆由因緣而成,虛而不實的,
可以說,性空乃生命最根本上的真實本質。眾生之愚癡,
約而言之有三:不信三世因果、不知諸法緣起性空,
不明諸法實相、佛性本具之理。
中國的般若學派相傳有「六家七宗」,最有代表想的就是本無宗。
鳩摩羅什來長安之前,中土的《般若經》的翻譯已經很盛行,
例如道安特別著重宣揚《般若經》,
並常採取和利用道家或儒家固有的哲學術語。
道安大師的「本無」二字來自於道教。

羅什弟子僧肇的《不真空論》批判了六家七宗的「本無」、
「即色」和「心無」三家的觀點,《般若無知論》云:
「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所謂「無知」,「不知之知」,簡稱「智」,
是指佛教的般若智慧。這說明世界萬法是非有非無,
有無皆空的思想,羅什看了《般若無知論》,
稱賞說:「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
又云僧肇為中土「解空第一」。僧肇又稱「般若無知」
並非指一無所知,而是「無名無說,非有非無,非實非虛。
虛不失照,照不失虛」。

慧文根據《大智度論》里的「一心中得」結合般若的
「空」、「假」、「中」而成「一心三觀」。
一心三觀是天台宗的基本思想之一。

禪宗惠能在《六祖壇經》解釋「無念」: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
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玄奘譯有《大品般若經》六百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有
《摩訶般若經》二十四卷、《小品般若》七卷、《金剛經》一卷,
西晉無羅叉等譯有《放光般若》二十卷,西晉竺法護譯有
《光贊般若》十卷。其中玄奘所譯《大品般若》
有六百卷之巨(以及濃縮後成為極精簡的心經),
幾乎包含了所有的般若類經典,是現存的《大品般若》是最完備的。
*維基百科*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3-13 10:5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01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