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89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三十七菩提分法
三十七菩提分法
菩提分法
(巴利文:bodhipakkhikā dhammā、bodhapakkhiyā dhammā;
梵文:bodhipakṣa dharma),有三十七項,即三十七菩提分法,
又譯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助道法,為四聖諦中道諦的仔細開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8%B0%9B.
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內容,是趨向解脫、獲得證悟的道路。
菩提,意譯為覺,是覺悟的意思。分,有條件、要素的意思。
法,是由釋迦牟尼所發現、教導的修行法。
字面上來說,菩提分法,意指成就覺悟的修行方法。

分(巴利文:pakkhiyā),
字根來自於巴利文:pakkha或梵文:paksa,意指鳥類的雙翼。
由此字根引申,巴利文:pakkhiya,或梵文:paksya、paksika,
原義為親族的資助,有幫助、助益的意思。
因此覺音在《清淨道論》中,用巴利文:upakara來取代pakkha,
解釋它的意義為助成覺悟。那連提耶舍譯《阿毘曇心論經》
將其譯為「三十七助菩提分法」。

在北傳《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
以及南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
《小部》中,已提到菩提分法這個名詞,但只有提到七菩提分法,
也就是七覺支。雖然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
五力和八道支都已經被提到,但並未被稱為菩提分法,
也未提出這些法可以被並稱為三十七菩提分法。
直到《增一阿含》以及《增一阿含》、
《中阿含》的別出單經,才開始提到三十七菩提分或其同義詞。

早期的各部派論典中,也未提到三十七菩提分,
但已經開始對菩提分法進行匯整,如分別說部
《舍利弗阿毘曇論·非問分·道品》記載了佛陀說過種種道,
並將菩提分法按增支法歸結為:一種一支道,一種二支道,
二種三支道,九種四支道,六種五支道,六種六支道,
三種七支道,三種八支道,三種九支道,三種十支道,
一種十一支道,涵蓋了「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三種四支道,
兩種五支道,一種七支道和一種八支道。
直到北傳的《大毘婆沙論》及南傳《彌蘭王問經》、
《清淨道論》之後,才開始使用三十七菩提分這個名詞。

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對此進行了解釋,
有說是相關契經年代久遠而隱沒了,
還記載分別論者立「四十一菩提分法」,此外再加上四聖種。

菩提分法是佛陀自覺證道之法和最後付囑之法,
三十七菩提分法分為七種:
四念住:
1.身念住,觀身不凈;2.受念住,觀受是苦;
3.心念住,觀心無常;4.法念住,觀法無我。

主要對治執身為凈、執受為樂、執心為常、執法為我的「四顛倒見」。
四正勤:
1.未生惡法令不生;2.已生惡法恆令滅;
3.未生善法令出生;4.已生善法令增長。

精進的重點在於行善去惡。
四神足:意為產生精進的基礎。
1.欲神足,欲得見道;2.勤神足,精勤習禪;
3.心神足,心神專一;4.觀神足,正確觀想。
五根:修習佛法的根本所在。
1.信根,深信三寶;2.精進根,修行不懈,指「四正勤」;
3.念根,憶念正法,指「四念處」;4.定根,修習禪定;
5.慧根,開發智慧。
五力:由五根產生的五種力量。
1.信力,堅信真理;2.精進力,修四正勤的力量;
3.念力,破邪、念正的力量;4.定力,治心一處的能力;
5.慧力,產生智慧的能力。
七覺支:修習止觀的注意事項和感受。
1.念覺支,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
2.擇法覺支,選擇正確、適宜的修法;
3.精進覺支,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4.喜覺支,修禪定得到的喜悅;
5.輕安覺支,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6.定覺支,攝心不散深入禪定;
7.捨覺支,捨一切念,不即不離。
八正道:
1.正見解;2.正思惟;3.正語言;4.正行為(正業);
5.正職業(正命);6.正精進;7.正意念;8.正禪定。

1.^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名為菩提分法?
菩提分法是何義耶?答:盡、無生智,說名菩提,已究竟覺四聖諦故。
若法隨順此究竟覺,勢用增上,此中說為菩提分法。」
《阿毘曇毘婆沙論》:「何故名助道法?助道是何義?
答曰:盡智、無生智是菩提,此諸法隨順彼法,
助彼法,是彼法分,勢用勝故,名助道法。」
2.^ 印順《辨法法性論講記》:
「菩提譯義為覺,分是條件,就是因素。要成就大覺,
就要具備這些支分。菩提分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分,這都是完成大覺所要修的事。」
3.^ 《雜阿含經·七三三經》:「佛告比丘:所謂覺分者,
謂七道品法。然諸比丘,七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雜阿含經·七三七經》:「佛告諸比丘、比丘尼:
七覺分者,謂七道品法。
諸比丘,此七覺分漸次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4.^ 4.0 4.1 《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世尊即詣講堂,
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證,
成最正覺,謂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
七覺意,賢聖八道。汝等宜當於此法中,和同敬順,勿生諍訟,
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我法中,宜勤受學,共相熾然,
共相娛樂。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
謂貫經,祇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
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
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所以者何?如來不久,
是後三月,當般泥洹。」
5.^ 《增一阿含經·序品》:「時,大迦葉,問阿難曰:
云何?阿難!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
及諸法皆由此生。阿難報言:如是,如是,尊者迦葉!
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皆由此生。
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迦葉問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時,尊者阿難,
便說此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
心意清淨。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淨。
迦葉問曰:云何?阿難!增壹阿含獨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餘四阿含亦復出生乎?阿難報言:且置,迦葉!四阿含義,
一偈之中,盡具足諸佛之教,及辟支佛、聲聞之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
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
云何?迦葉!戒清淨者,意豈不淨乎;意清淨者,則不顛倒;
以無顛倒,愚惑想滅,諸三十七道品果,
便得成就,以成道果,豈非諸法乎。」
6.^ 《增一阿含經·阿須倫品·六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
便有三十七品出現於世,云何三十七品道?所謂四意止,
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真行,
便出現於世。云何為一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
7.^ 分別說部《舍利弗阿毘曇論·非問分·道品》:
「有人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種種因,
種種門,種種道,種種向道。今當集諸道門:
有一支道、二支道、三支道、四支道、五支道、六支道、
七支道、八支道、九支道、十支道、十一支道。
云何一支道?身念處,是名一支道。
云何二支道?定、慧,是名二支道。
云何三支道?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
空定,無想定,無願定,是名三支道。
云何四支道?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四禪,四無量,
四無色定,四向道,四修定,四斷,是名四支道。
云何五支道?五根,五力,五解脫入,五齣界,
五觀定,五生解脫法,是名五支道。
云何六支道?六念、六向、六齣界、六明分法、
六悅因法、六無喜正覺,是名六支道。
云何七支道?七覺,七想,七定因緣法,是名七支道。
云何八支道?八聖道,八解脫,八勝入,是名八支道。
云何九支道?九滅,九次第定,九想,是名九支道。
云何十支道?十想、十直法、十一切入,是名十支道。
云何十一支道?十一解脫入,是名十一支道。」

8.^ 《大毘婆沙論》:「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住,
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
世尊雖說菩提分法,而不說有三十七種,
但說七覺支名菩提分法,云何知然?
經為量故,謂契經說:『有一苾芻,來詣佛所,
頂禮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如世尊說,七覺支者,
何謂七覺支。世尊告曰:即七種菩提分法,名七覺支。』
問:菩提分法,有三十七,何故世尊唯說七覺支名菩提分法?
答:佛隨苾芻所問而答,苾芻唯問七覺支故,
佛唯說七菩提分法。若彼苾芻問四念住,
乃至若問八道支者,佛亦應隨彼所問,一一而答。
復次、彼契經中唯說無漏菩提分法,唯七覺支一向無漏,
故偏說之。餘通有漏故,彼不說。
有作是說:餘契經中,亦具說有三十七種菩提分法,
時既久遠,彼經滅沒,云何知然?
如彼尊者達羅達多作如是說:世尊有時說一道支,有時說二,
乃至有時說三十七,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如斧柯喻契經中說。
於三十七修道法中,若唯取決定者,則應說七種修道法,
謂七覺支唯無漏故;若唯取不決定者,則應說餘六位修道法,
謂四念住,乃至八道支,通有漏、無漏故;若通取決定、
不決定者,則應說三十七種修道法,謂前六位,及七覺支,
故三十七菩提分法,亦是世尊契經所說。」
9.^ 《大毘婆沙論》:「分別論者,立四十一菩提分法,
謂四聖種,足三十七。」
維基百科*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2-27 07:58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四正勤包括四種正確的修行方法:
1.已生惡令永斷,對已生之惡,使永除斷。
又謂五蓋等煩惱心,離五種善根故,一心勤精進,方便斷除,
不令更生。
2.未生惡令不生,對未生之惡,使更不生。
又謂五蓋等煩惱惡法,今雖未生,後若生時,
能遮五種善根故,一心勤精進,方便遮止,不令再生。
3.已生善令增長,對已生之善使增長。又謂五種善根已生,
為令增長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不退失。
4.未生善令得生,對未生之善使生。又謂五種善根雖未生,
為令生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得生。

四正勤,也稱四意斷、四正斷、四正勝
(巴利文: sammappadhāna; 梵文: samyak-pradhāna,samyakprahāṇa),
在三十七菩提分法中,
其為四種正確修行方法的努力實踐。也就是精進策勵的意思,
就是指以精進不懈的努力去修行,斷除懈怠等障礙。

四正勤包括四種正確的修行方法:
1.已生惡令永斷,對已生之惡,使永除斷。
又謂五蓋等煩惱心,離五種善根故,一心勤精進,方便斷除,
不令更生。
2.未生惡令不生,對未生之惡,使更不生。
又謂五蓋等煩惱惡法,今雖未生,後若生時,
能遮五種善根故,一心勤精進,方便遮止,不令再生。
3.已生善令增長,對已生之善使增長。又謂五種善根已生,
為令增長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不退失。
4.未生善令得生,對未生之善使生。又謂五種善根雖未生,
為令生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得生。

其中五蓋,即五毒(貪瞋痴慢疑),
是指:貪慾蓋、瞋恚蓋、睡眠蓋、悔蓋、疑蓋。

五善根則指: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1.^ 《俱舍論》(卷二十五):「何故說勤名為正斷?
於正修習漸習位中此勤力能斷懈怠故,或名正勝,
於正持策身語意中此最勝故。」
2.^ 《三藏法數》:「正謂不邪,勤謂不怠。」
3.^ 《智度論》(卷十九):
「四念處觀時,若有懈怠心,五蓋等諸煩惱覆心,
離五種信等善根時,不善法若巳生為斷故,未生為生故,
勤精進信等善根未生為生故,已生為增長故,勤精進。」
維基百科*


其為四種正確修行方法的努力實踐。也就是精進策勵的意思,
就是指以精進不懈的努力去修行,斷除懈怠等障礙。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2-27 08:0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131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