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30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何謂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何謂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如本法師*
見思惑是凡夫之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
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
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錯誤,⋯⋯
如貪瞋癡慢疑等五煩惱。
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斷了此二惑,
即能證得阿羅漢果,出離三界。 

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化度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
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
無明惑亦稱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佛。
此三惑中,見思惑為粗,塵沙惑屬於中等,無明惑為細,其性質各不相同

如本法師*

唐朝白居易學襌,寫了一首詩: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言下忘言一時了,
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那得兼求果,陽燄如何更覓魚,攝動是襌襌是動,不襌不動即如如。

經文:『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白話解釋:善男子啊!所謂無明者,不是實在有一個自體,就像做夢的人,正在做夢的時候,
所見一切不是沒有,等到覺醒了,完全沒有任何事物可獲得,就像虛空裡的花影,消滅在虛空裡,
不可以說一定有個真實的消滅處所,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原本就沒有實在產生的處所呀!
所以一切凡夫眾生,在沒有生滅的清淨自性中,妄見有生滅,由於這個原故,所以名叫做輪迴流轉生死。

古德云:「多情自苦空遺恨,好夢由來最易醒。」夢無了時,夢是無明,夢是顛倒,夢是幻境,是墮落之因。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其實我們的生命是無生的,是生而無生。什麼是生滅呢?譬如我現在在演說佛法,
諸位在聆聽抄寫,動一下,顯現出一個現象來,經過一剎那,又消滅了,一生一滅,一來一往,
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乃至心裏所想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滅法。
假使我們被這些生滅現象所轉所騙,當下就是凡夫。假使我們能在生生滅滅之中,體證有個不生不滅的自性,
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滅而不滅,動而不動,無形無相,就當下可證成無生法忍,登菩薩果地的境界,
就可以不須要斷除生滅,立刻出三界,證菩提。

古德云:「多情自苦空遺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夢無了時,夢是無明,夢是顛倒,夢是幻境,是墮落之因。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0-02 09:07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無明與根本無明

無明梵語 avidyā,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
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
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
為十二因緣之一。又作無明支。
俱舍宗、唯識宗立無明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稱作癡(moha)。  

明梵語 vidyā,音譯作費陀、苾馱,即灼照透視,意指破除愚癡之闇昧,
而悟達真理之神聖智慧。用在人的智慧講是無明。無明梵語 avidyā,
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
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
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所以無明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
即稱作癡(moha)。

根本無明 梵語 mūlāvidyā,又作根本不覺、無始無明、元品無明。
相對於「枝末無明」。即諸煩惱之根本,不覺迷妄之心。於真如之海中,
起動最初之一念者,即此根本煩惱。
《勝鬘經一乘章》云:「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此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
譬如惡魔波旬於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眾具自在殊勝;
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恆沙等數上煩惱依,
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

五住地惑五種住地之惑。又作五住地煩惱。即見、思、無明之煩惱有見一處住地、
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等五種區別,稱為五住地惑。
出於勝鬘經。此五種惑為一切煩惱之所依所住,又能生煩惱,故稱住地。
大乘義章卷五本釋之:
(1)見一處住地,即身見等三界之見惑,入見道時,併斷於一處。
(2)欲愛住地,即欲界煩惱中,除見、無明,
而著於外之五欲(色、聲、香、味、觸)之煩惱。
(3)色愛住地,即色界之煩惱中,除見、無明,
捨外之五欲而著於一己色身之煩惱。
(4)有愛住地,即無色界之煩惱中,除見、無明,捨離色貪而愛著己身之煩惱。
(5)無明住地,即三界一切之無明。
無明為癡闇之心,其體無慧明,是為一切煩惱之根本。

五住地惑中,唯識家主張前四種住地惑為煩惱障之種子,
後一種為所知障之種子。天台宗則以見一處住地為見惑,
第二、三、四為三界之思惑,總稱為界內見思之惑,二乘人斷之而出三界。
第五之無明住地即界外之惑,就此立四十二品之別,
經四十二位斷盡之,離二種生死,得證大涅槃。
http://www.dharmazen.org/X1Chinese/D45D...n001/D03-0022.htm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0-02 09:1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4562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