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39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本覺的教誨

圖 1.



【本覺的教誨】 對那些離棄了物質貪戀,並對最深本質靜心的禪修者而言,
此乃驅除困惑和誤解的獅子吼。⋯⋯
阿底瑜伽超越概念、執取和放棄,這是超越的洞察精要,
這是無改的非禪定(無修)狀態,在其中,有覺察而無執著。
我領悟了此點,因此向本具偉大而單純的阿底瑜伽致敬。

這是阿底瑜伽密續的精要,
佛教教誨的最深核心,
空行的生命力,
是全部九乘教誨之終極。
它只能由一位傳承上師來傳遞,
而不能僅由語言,
雖然如此,我寫下這些,
是為利益那些獻身於最高教誨的行者。
此教誨乃是取自法界的寶藏,
而非出自理論和抽象哲學的杜撰。
首先,學生必須找一位已成就並與自己有善緣的上師,
這位老師必須是一位傳承持有者,
而學生必須有全心的臣服精神和信任,
使老師將領悟傳遞給自己成為可能。
阿底瑜伽具有最偉大的單純。它是其所是!不能用模擬說明,
也沒什麼可以阻礙它。它沒有限制,超越所有極端,是明澈的當下,
決不會改變其形狀和色彩。當你與此狀態合一,
對它進行冥想的欲望即告消融;
你從禪修與哲學的鎖鏈中解脫出來,你的內在生發出信念的蛻變,
思想者已逃逸,既不會再從“好”意念中獲益,
也不會被“壞”意念損害,中性思想也不再欺瞞你。
你與超越的洞察和無際的空間成為一體。
然後你發現,這條路上的進步表徵是:
不再有任何出自迷惑和誤解的問題。
雖然此教誨是九乘之顛,但行者仍有高接納性、低接納性、
甚至無接納性的區別。最有接納性的學生很難找到,
有時老師和學生都無法找到真正會合的契機,在此情況下,
什麼也得不到,並且還可能對Maha ati的本質產生錯誤觀念!
接納性較少的學生開始時學習理論,逐漸發展感覺和真正的理解。
現在很多人把理論當禪修,他們的禪修可能清澈而無意念,
也可能放鬆而愉悅,但這只是暫時的至福體驗。
他們認為這就是禪修,而且沒有更好的了。
他們想“我已達到覺悟”,並為此驕傲。
這時如果沒有一位具格老師,體驗就僅是理論性的,
Maha ati續部寫道:
理論如同穿在身上的衣服……總有一天會脫下來。
人們經常試圖區分“好”意念和“壞”意念,
就像試圖把牛奶從水中分離。要接受生活中的負面經驗很容易,
但把正面經驗看作道路的一部分就困難得多。
即使那些聲稱已達最高成就的人,
也完全陷入世俗憂擾和名聲中,
他們被Devaputra(散亂)所吸引。
這意味著,他們尚未實現六種感官的自解脫。
這種人把名聲看做非凡神奇的東西。
彷彿聲稱渡鴉是白色的一樣。而那些完全獻身於法教、
不關心世俗聲名和榮耀的人,
不會因禪修上較高的發展而自滿。
他們每天四時恒修上師瑜伽以接受加持,
把自心與上師的心融為一體,打開洞見之眼。
一旦到達這種體驗,就不應置之不顧。
瑜伽士應不屈不撓、毫無懈怠地獻身於此。
然後他的空性體驗會變得更加平和,
或者體驗到更大的明澈和覺察,或者可能認識到思辨的缺陷,
然後發展出明辨之智。有些人能夠把意念和無念都作為禪修,
但應記住:那記錄著一切在發生的正是自我緊縮感。
要小心那種微妙的障礙——譬如,試圖分析體驗,
這麼做有很大危險。要把所有思想都貼上法身標籤還為時過早。
對治是當下、無改、不墮的智能。
一旦從哲學思考的枷鎖中解脫,
禪修者就會在修行中發展出具有穿透力的覺察。
如果他分析座上和座下的體驗,就會走上岔路。
如果他不能瞭解此缺點,
就永遠無法達成那“超越所有概念且自由流淌的當下明覺”,
而僅有概念的或虛無主義的空性觀點,這是較低乘的特點。
把空性看作海市蜃樓——彷彿它只是生動的視象和空無的結合,
也是一種誤解。這是較低乘的密咒體驗,
可透過誦念Svabhava得到。相似錯誤是當思辨的意念平息後,
輕視明性而認為心只是空白。真正洞察力的體驗是,
對靜止和活躍的意念兩者自發產生覺察。根據Maha ati的教誨,
禪定包括看到心裡生起的任何現象,並只是安住其上。
在禪定後延續此狀態,被稱為“後禪定體驗”。
一個錯誤是:試圖集中意念於空,並在禪定後,
從理性上把任何事看作幻象。
本初的覺察是一種不為意念滋生所影響的狀態。
因此,無論是防備心的游離、試圖壓制念頭,還是局限心念,
都是錯誤的。有些人可能誤解了“當下”一詞,
以為它是指此時此刻出現在心中的任何念頭。
其實當下應理解為以上所述的本初覺察。
當人不再分別禪定和非禪定、
不再被改變禪定或延長禪定的狀態所誘惑,
非禪定(無修)狀態就在心中升起。此處有恆久的喜樂,
一切疑惑消失,與感官享受或純粹的幸福都不同。
當我們說“明性”時,是指沒有怠惰和乏味的狀態。
這種和純然能量不可分的明性,無礙地放射光芒。
把明性等同於覺察意念以及外界現象的色、形是錯誤的。
沒有意念時,禪修者完全沒入無念的空間。
“沒有意念”不意味著無意識、睡著了、或感官停止了,
而是不為衝突所動。在禪定時,明性的三個徵兆:
(樂)喜悅、明、和無念,可能會自然出現,
但如果努力創造它們,禪修者就還在輪迴的圈子裡。
有四種對空性的錯誤觀點:
1、想像空性只是虛空,而看不到當下的廣大空間;
2、向外在源泉尋找佛性,而未意識到當下是沒有道路或目標的;
3、試圖對治意念,而未意識到意念的本質是空、人可以如蛇結自解;
4、虛無主義的觀點——認為空無所有,沒有業因、
沒有禪修者和禪修,因而沒有體驗到空性的超越概念;
那些曾瞥見成就的人,必須知道這些危險,並透徹研究它們。
對空性理論化的誇誇其談很容易,
但禪修者可能仍無法應對某些情境。
在Maha ati的教義中寫道:“暫時的成就,
就像一陣必然消逝的霧”。未經研究這些危險的禪修者,
即使嚴格閉關、強制心念、觀想、誦咒、修哈達瑜伽,
都決不會從中獲得任何益處,
如《Phagpa Dudpa Sutra》所說:
“一個佛教徒如果不知道孤獨的真正含義,
即使在距離人煙五百里遠、毒蛇遍佈的偏僻山谷中修行多年,
他發展的也只是自負的驕傲。”
如果禪修者能利用生活中出現的任何現象作為道路,
那麼他的身體就是閉關房。他不需要再增加禪修年頭,
也不會在“令人震驚”的意念出現時感到恐慌。
他的覺察相續不斷,就像老人觀看孩子玩耍。
正如Maha ati文中寫道:“完全的成就恰似無改的空間。”
Maha ati瑜伽士可能看來就像普通人,
但他的覺察已完全納入當下。他不需要書本,
因為他觀顯現和整個存在如上師壇城。對他而言,
沒有對道途次第的思考,他的行動是自發的,
因此利益一切有情。當他離開物質身體時,他的意識成為法身,
就像瓶子打碎,瓶中的空氣和周遭空間合而為一。
作者︰吉美林巴尊者
譯者:丘揚•創巴仁波切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4-10-02 08:07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10-02 07:3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766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