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335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戒律是人生的藍圖與遊戲規則
海雲繼夢:戒律是人生的藍圖與遊戲規則,它不是用來限制人,也不是用來綁人的。真正的佛教戒律有四條,一般所謂五戒,有一條是彈性的,稱作「遮戒」,有四條稱作「性戒」:第一條「不殺戒」、第二條「不偷盜戒」、第三條「不邪淫戒」、第四條「不妄語戒」。你打妄語欺騙人家、傷害人家,這是一般做人所不見容的,邪淫也一樣。古代如此、今天也如此、將來也一樣。

人家不願意,你不能脅迫人家;不偷盜--別人的東西你為什麼要強占為己有呢?凡是以非法手段所獲得的財物,像貪污、偷工減料都屬於偷盜;或者明明說的是高山,結果賣的卻是平地;說是古董,結果是現代做的贗品;說是正牌的,結果拿仿冒貨,這都算是偷盜。我想,凡是仁人君子都不屑這些行為。

不殺人,那就更不用說了。以不偷盜戒為例,我們不會說你去跟動物說謊話、去欺騙動物,所以不殺戒還是針對人而言。台灣的佛教界比較特殊——不殺,從蟑螂到螞蟻都不殺,這有點本末倒置。有關於公共環境⋯⋯衛生的,在戒律上都要開,這稱作「開戒」。像蚊子在那邊飛,你沒事幹嘛跑去追殺牠,可是站在公共環境衛生的立場,登革熱正在氾濫的時候,你不能讓蚊子來殺人。而酒戒則是適可而止,站在基本生活的立場,不光只是酒,所有的毒品、所有會傷害人身的都不可以。我們要了解這是一個基本的人生規範。

至於其他的菩薩戒、其他種種的戒律,都隨時有開有遮,如果你想當聖僧或聖人,就得嚴格秉持那些戒律。簡單地這樣介紹,目的是要跟各位談,戒律本身是個遊戲規則,就好像足球場上各國好手的比賽,這些世界級的國腳踢來踢去,足球規則就是他們的戒律。如果足球、棒球、籃球這些戒律、規則被球員疏忽了,那麼這球賽好看嗎?這球賽絕對不精彩。我們發現遊戲規則愈嚴格執行,球賽就愈精彩。而人生的遊戲規則也是愈嚴格,它就愈精彩。

戒律是要輔助我們得到幸福
但是,這些遊戲規則不能無謂的延伸,什麼叫做無謂的延伸?譬如籃球場上不能帶球跑,否則犯規,結果你帶球上公車還繼續運球,這算什麼東西嘛?事實上,這時候必須「帶球跑」,而不可以在捷運或公車上繼續運球。你說:「這樣犯規!」是嗎?這就是無限延伸。所以戒律如果是這樣持法的話,會讓人覺得像是個怪物。

同樣的,戒律有一定的範圍。沒有必要就不打殺蚊子,這是當然的!人家在那邊飛,活得很自在,幹嘛一定要把它打死?可是登革熱正在流行,公共環境衛生就必須弄好,這時就必須要開了。你不能說這樣冒犯戒律!不是!此時不開戒,才真的是冒犯戒律。

我們要了解在宗教領域裡,基本上是協助我們擁有幸福、快樂、自在、解脫的人生,宗教絕對不會陷害教徒,讓人活得既難過又痛苦。各位要知道,如果你生活得很難過、很痛苦,宗教是要協助你的,如果不能協助你,就失去宗教的意義了。

今天全世界任何的宗教都一樣,沒有一位教主會說,他來這世間是要虐待眾生的,任何一位教主都是要引導眾生趨向解脫、快樂跟幸福的生活。有哪個宗教會訂定戒律來限制你,使你產生痛苦?如果這樣,很顯然的,這已經跟宗教本身存在和產生的原始動機相違背了。我們應該從宗教當中獲得幸福、獲得快樂、獲得解脫。我們有沒有榮幸可以親臨這真正的聖域?有!佛教門中把這個稱作「願解如來真實義」。

因此,戒律的存在對我們而言,真像是一幅人生的藍圖。如同遊戲規則的基本架構,人生也有一定的基本架構,那麼這架構如何運用呢?我們看到愈是精湛、高水準的球員,對於球場規則的拿捏一定是愈殊勝,愈糟糕的球員就愈容易犯規。今天如果一直覺得這些遊戲規則對我們是種障礙的話,可見我們還很生澀、不了解。對於佛法、對於人生,我們應該要有這一層認識。

舊思維讓戒律僵化
我們對於佛法所產生的誤解,是來自社會與傳統歷史所累積下來的弊端。譬如說時代已經改變了,台灣的物質建設已經跟上水準,但文化、社會、心理卻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因此,舊時代的佛教,一來到這高度文明、資訊頻繁的e世紀、來到這教育普及而幾乎人人都是大學畢業的時代,那些佛教活動儀式有許多已經不合時宜,不適用了。

想想看,那種倡導君權、神權時代所制定的禮儀,來到民主、自由、個人主義的時代,還能百分百適用嗎?當然佛教的真理依然不變,但時代改變了,佛教的活動、禮儀、制度、典章是要跟著時代變的。可是呢,我們卻都沒變,譬如佛教的寺院。我們在國外看人家的教堂好美,每個教堂都蓋得不一樣,我問他們的建築師說:「你們最喜歡蓋什麼?」他們答說:「最喜歡蓋教堂。」我問:「佛教寺院怎麼不這樣蓋?」他說,最不喜歡蓋的就是佛教寺院──了無新意,對一位建築師而言,那是很大的恥辱!

今天我們連寺院的造型都沒有辦法改,連這身服裝都沒辦法改,這麼炎熱的天氣,我們穿的長袖有幾層,哪個人敢倡議說把它改成短袖的?沒有人敢!誰敢提出來,一定遭殃!在這種情況下,佛教的顢頇、落後當然無所遁形。

但是我們發覺,不要去在意這些佛教的文化、儀式活動,儘管它們落後,但佛教的真理萬古長青;不要因為它穿著破舊、住的破爛就嫌棄它。在這破敝的外表下,它的內涵散發著永恆的青春,洋溢著亙古不滅的生命魅力和芬芳。我們要的是真理的、生命的存在,而不汲汲營營於這些文化和儀式,因為文化、儀式都會隨時代而轉變。

對戒律認識不足
我們再看看,天主教這幾十年來的改革和興盛,也不過是教宗保祿就任以來所做的興革而已,他今天能夠在三十年的時間內,改變整個天主教世界。我想,只要佛教界有心,三十年同樣可以改造整個佛教,因為這是文化和儀式的問題,只要有心一定做得到。可是現在真正遇到的問題,是我們對於佛教真理的體驗,包括對戒律的認識,遠遠不足。

今天台灣佛教的戒律大概只剩兩條,一條要吃得少,一條要穿得破爛,這就表示修得好嗎?那跟「劉羅鍋」裡的揚州知府不是一樣嗎?愈是會貪污的就穿得愈破爛!這不是我們要的佛教戒律。佛教戒律,如果從它成立的真實面來看,它是一種自我訓練。

這個戒律其實分成三個部分,一是佛所說的戒律,主要有五條,其他的其實不是重點,都可以改變,可以隨著時空、民族性而改變。另外就是律,律是隨著時空、民族轉化而來的。例如,原本佛教是托缽乞食的,道場裡沒有廚房餐廳,可是來到中國以後就自己設廚房餐廳。但如果去殺個豬或雞來吃,那不是直接跟殺戒對抗嗎?所以很自然就演變成吃素,這時候,我們就看到和印度原始佛教的差異了。

差異還不止如此,在印度他們不下田、不耕作,可是來到中國呢?一定得下田,那就是有名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就是修行人態度的差異,說明修行和戒律已經因時因地,完全改變了。所以「律」是各地方領袖因應其生活環境、民族性、地域性的不同而訂定的,可能與原始發源地有很大的出入,而這就是最明顯的地方。

服裝也一樣,南傳、北傳、藏傳,穿的都不一樣。從這裡可以看到戒律構成了文化的特色,戒律也隨著時空一直在改變,南傳佛教絕不穿鞋,北傳佛教不但穿鞋還穿襪子,藏傳佛教還可以穿皮鞋,看看差別有多大!這當中,你不可以用單一的觀念來說明這就是戒跟律。

第三部份就是個人的部分,那就是自己的約束,有的人晚上不睡覺精進用功,稱作「頭陀行」,這起碼有四條,有的修十二條,都是自己約束規定的。

從這三方面而言,就看我們的程度、精進,以及對自我生命改造所做的要求如何,不見得每個人都一樣。在整個戒律的過程當中,最重要就是不要拿戒律去衡量別人,各位千萬記得這一點。今天會覺得戒律是在捆人、綁人、束縛人的,就是因為大家都用戒律去看待別人。

別用戒律約束他人
戒律是用來看自己、衡量自己、要求自己的,如果不能用這種認知來約束自己的話,那會變成每個人都是教練。在球場上打球,如果不好好達成球賽的目標,卻只注意別人是否犯規,那麼雙方一定會打起來。我們不是裁判,也不是教練,是個球員,在球場上自己守規矩達到目標就好,不要去管別人。所以持戒、講戒是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別人。

現在許多人一談到學佛,就好像變成是吃素、念佛。當然吃素、念佛是學佛,可是不吃素、不念佛也可以學佛,這點要弄清楚。常有人問:「我學佛以後要怎麼辦?」我想這問題許多朋友都遇到過,你或許也曾發生過這樣的問題。或許有人會說弄尊佛像、香爐,再弄條唸珠、一本經書,然後就叫做信佛了。這是迷信的民間信仰,學佛不是這樣的。

學佛的第一個要件就是,如何讓自己更快樂、更自在,如何讓自己與家人更和諧、更幸福,如何讓自己內心深處有所啟發。對於人生的真相、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能有更懇切的認識,讓自己活得有價值,讓自己活出生命的芬芳,活出自己生命的天地,這個才是真的學佛,真的走在佛法的菩提道上!

如果你認為學佛就是穿黑衣服,披海青,清湯掛麵,不能擦胭脂、塗口紅,然後每天哭喪著臉。人家問說:「好久不見!」你說:「阿彌陀佛!」這時候人家不嚇一跳才怪。就你而言,可能覺得自己很精進,可是別人看來,卻會懷疑你到底怎麼了?想想看,學佛的目的,是把自己變成這樣哭喪著臉過日子嗎?不是的!我想釋迦牟尼佛百千萬劫勤苦修行,目的絕不在此,他的目的是要所有跟隨他的人,都能夠沒有憂愁、沒有煩惱。

持戒前應先了為何學佛
我們在八相成道裡看到,佛陀在嵐毗尼園,佛母伸手攀無憂樹的時候(不是菩提樹),小太子冉冉降生。這表示佛陀的法是無憂之法,我們學佛應該沒有憂愁、沒有煩惱,佛陀也啟示我們,人生是沒必要憂愁,沒必要煩惱的!可是我們今天為什麼弄得憂愁、煩惱這麼多?剪不斷理還亂,不管到哪裡,都想要將這煩惱給丟掉,可是不管到哪裡都在增加煩惱!進入佛門中更不應該有煩惱,怎麼又帶著一堆煩惱呢?

所以想要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就應該從學佛開始,學佛是人生的覺醒。讓我們重新來過,從今天開始過一個嶄新的人生、嶄新的生命。而這新人生、新生命不是外在賦予的,是內在的覺醒,我們選擇一條幸福、快樂、解脫、自在的人生道路。這幸福解脫的人生道路,不是加諸更多的束縛,而是要將束縛完全解除掉。解除這些束縛,最重要的就是解除意識形態的束縛。今天不管你對戒律有什麼誤解,我們可以告訴各位,不是戒律本身對你的束縛,是文化的束縛。

學佛一定要拜佛嗎?我想不是這樣的,南傳佛教有這樣拜嗎?藏傳佛教有這樣拜嗎?學佛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我們應該朝著終極目標去,而不是在這些枝枝節節的末端上面斤斤計較。今天會造成這些枝枝節節,那是文化的意識形態。同樣地,你以為戒律是在束縛我們?不是!不是戒律束縛我們,而是文化在束縛我們。

今天世界各大宗教,不管是佛教、回教、天主教、基督教,或者其他的猶太教、印度教或道教,我們都可以發現,在他們的族群裡,經過一、二千年的歷史包袱,已經形成各自的宗教意識形態,並且融入民族生活的範圍裡。這時所產生的是文化,文化牽制著人類的思想,然後就讓人掉入所謂虛妄的人生、虛妄的生命裡!然後你開始用大腦的意識形態,而不是運用生命。

佛法所給予我們的希望,就是不要掉入大腦的思惟模式裡,而應該用生命的智慧來生活,生命是存在的、生命是全方位的!

今天由於佛法的修行、訓練和薰修非常普遍,在這樣的族群裡,同樣會以最容易為人接受的概念來存續著,那就是最具體的戒律。你看台灣的戒律歪七扭八、奇形怪狀,不准吃肉、不准打蚊子、不准打蟑螂,家裡有老鼠把牠放生,你住樓上抓到蟑螂把牠往下丟。然後呢,由十樓飛到八樓,八樓又飛到六樓,這叫作放生?讓他去傷害別人,這是佛教的慈悲嗎?這種掩耳盜鈴的事、這種迷信的佛教徒,卻普遍存在著。這不是戒律,而是文化的意識形態,是低層族群的一種意識形態,它不是佛法修行和訓練的真正標的。

盲從戒律以致成為綑綁
所以在這裡告訴各位,不要將這種文化的束縛說成是戒律的束縛,戒律沒有這些。戒律的本身還有開、有遮,戒律沒有說不可以吃檳榔,但是我們遮掉;戒律也沒有說不准抽香煙,但是我們也要遮掉;戒律更沒有說不准吸毒,但是我們一定要遮掉。為什麼?這些東西對身體都有害。如果對身體無害、對眾生無害的,基本上並不禁止;會傷害眾生或傷害自己生命的,自然就要遮掉、要禁止。

同樣的,在某些無傷大雅或特殊的情況下,戒律還是必須要開。就像佛教徒沒有說不可以當兵,當然也不喜歡殺人、更不可以殺人,可是法令規定需要當兵,那麼戒律上就必須開、必須去當兵。萬一發生戰爭,也一樣要打仗,不可以說「我有不殺戒,所以不去打仗」,這時候戒律是開,必須服從上級的命令去完成任務。所以戒律本身是非常靈活的,可是文化、社會的意識形態卻往往是僵固不化,頑強不變的,要轉變非常的難。所以束縛我們、捆綁我們的,是文化、是意識形態,與戒律無關,各位一定要了解這一點。

宗教對於生命存在的啟示,絕對是給予眾生正面的價值與意義,其他的宗教應該也大致如此。只是這些宗教領袖和神職人員,可能沒有體會到這一點,因為絕大部分的神職人員或佛教僧侶,光是為了一日三餐,就已經忙得焦頭爛額了。對於佛教所啟示的真理,以及真理實質作用的價值與意義,恐怕都疏於注意、疏於照顧與鍛鍊。因此只好等因奉持,上一代怎麼說,這一代繼續講,時代已經變了,它還是一樣,那就沒辦法了。

這種情況古今中外皆然,不只我們教內如此,其他宗教也一樣,這是宗教界的通病,這通病來自人類本身的惰性。因為前人已經訂下標準,我們照著做就對了,要自己另訂標準,可能會有幾種恐懼:第一個,怕惡名、不好的名聲,會使既得的利益消失,這是「惡名怖」,恐懼惡名。

第二個,「大眾怖」,則是恐懼大眾。要訂定一個新辦法、新規矩,但是群眾可能無法適應。我遇到一個人這麼說:「蚊子叮你時,不能把牠趕走。」你看,趕走都不行,更何況把它打死。我問為什麼?他說:「蚊子叮你時,把它趕走會讓它嚇一跳,那支嘴巴會留在皮膚裡面,它沒有嘴巴就會死!」你看,這傢伙這麼慈悲。這是慈悲嗎?這是愚蠢而不是慈悲,不曉得他是從哪裡看來或聽來的,而認為真的有這麼一回事。

當普遍的人群產生這種意識的時候,而你想要扭轉的話,那就完了。你一定會跟人們發生衝突,因為他們的慈悲是這麼細微。你要是輕描淡寫地說:「哎呀!沒那回事,不是這樣啦!」想想看,你在他心目中會是怎樣?尤其當你是個領袖時,那就更擔心群眾的質疑,擔心地位會因此動搖。這時「大眾怖」加上「惡名怖」會令人噤若寒蟬,即使知道它不合時宜,應該修正改進,可就是不敢說。當這兩個前提存在時,所有一切的改革大概都會全部當掉。如果這樣,我們勢必會一直停留在落伍的時代,也許等到土崩瓦解的時候,才幡然醒悟必須重新來過。這不是更糟、更難嗎?

在這新、舊時代交替的時空中,有沒有一位宗教先知、社會的睿智者能挺身而出,為我們重新擬定一個新的標準,讓佛法以嶄新的文化邁向新的時代?我想,這樣的人才很少,這樣的宏舉更是難能可貴,所以看到教宗保祿二世的改革,令人非常讚歎!在宗教界普遍沈迷的時代,他能夠起而勵精圖治是非常難得的。不曉得佛教界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重新來過?這是我們在檢視種種情況與弊端時,應該有的一種省思。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戒律實際上就是一幅人生的藍圖、是人生的遊戲規則。要想讓人生活得有價值、活得很精彩、有意義,那就應該要有所訓練、有所規範,但這規範不一定得運用舊有的規矩,這時代可以有新的戒律,在此提供幾條給各位做參考。

第一個,你可以訂這樣一條戒律:以一個禮拜為原則,訓練自己不用電,用電就犯戒。各位想想看,如果停電一個禮拜,會怎麼樣?現在我們在十一樓,如果停電了,而且一天要上上下下來回走三次,那大概也等於住在高山上了。接下來,要怎麼煮飯?怎麼洗澡?大小便要怎麼清理掉?在不用電的情況下,要有辦法生活。這一條戒律是要告訴你,不是不可以用電,而是要約束、訓練自己,沒有電的時候怎麼辦?

第二條,不用車子。這時代假設沒有汽油、沒有車子讓你開,你要怎麼辦?我們現在因為有汽車,南來北往好自在。想想以前,從台北走到新竹,晚上要在中壢休息,中壢是中間站,腳程比較短的,只能到內壢,腳程比較長的,超過了中壢,揚眉吐氣,就到楊梅。然而今天台北和新竹之間,一天不曉得可以來回多少次!那麼假如沒有車子、沒有電,請問你要怎麼生活?

這種自我的約束、鍛鍊,就是戒律。我相信如果能這樣嚴格地要求和訓練,對人生而言會很有意義,但是它無關犯戒不犯戒,也無關所謂的因果如何。我相信愈嚴格的自我訓練,人生就會愈精彩。就好像球員接受訓練,訓練愈嚴格,球場上的表現就愈精彩;如果受訓時懶懶散散,我看連比賽的資格都談不上。

我們嚴格到什麼樣的程度,精彩就會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所以呼籲各位,必須要有嚴格的戒律訓練,但是不必硬將戒律無限延伸到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因為有些在其他狀況並不適用,就像球場的運動規矩不適用於球場外。

在人生旅途中經過這樣的嚴格訓練之後,相信我們在任何場合都可以頂天立地,都能具有一股浩浩然的正氣和人格情操。

我們祝福各位能從正視、認識真正的戒律中,看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1-24 23:14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別用戒律約束他人
戒律是用來看自己、衡量自己、要求自己的,
如果不能用這種認知來約束自己的話,那會變成每個人都是教練。
在球場上打球,如果不好好達成球賽的目標,卻只注意別人是否犯規,
那麼雙方一定會打起來。我們不是裁判,也不是教練,是個球員,
在球場上自己守規矩達到目標就好,不要去管別人。
所以持戒、講戒是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別人。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1-24 23:19 |
ylstaringl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特殊貢獻獎-2
頭銜:八宮旋斡天為體八宮旋斡天為體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孔明神數解籤, 手面相
推文 x2613 鮮花 x974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表情
戒律 ; 二字,我們每個不免得感到戒律是一種約束的,就感到有點不喜歡不舒服,
可是如果我們了解了戒律所有的意義和作用我們就知道戒律怎樣的重要,對我們怎樣的好處,
就沒人不願把戒律來嚴肅地在生活上實現起來 ................。 (謝謝分享)


地理之法實與命、氣數相符蓋地有。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1-25 00:1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485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