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16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瀰力老人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鮮花 x3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禪定][分享] 從安般念到第四禪
轉貼 從安般念到第四禪

第一部分、「安那般那念」修習四階段
第一、     觀出入息(觀息進、出):
1.     在鼻孔周圍的觸點上,簡單地覺知出、入息即可(「入息一次知道」就夠,「出息一次知道」就夠,不必注意開頭到最後,全部的息),
2.     但不要注意觸點,
3.     也不要控制或抓息。
4.     心不隨著息進去或出去。
5.     不要注意息的熱、冷、推動等自相(色法名法各自的特相),也不觀息的無常、苦、無我之共相(色法名法共同的特相)。
6.     觀息時可內心默唸「進、出」。
7.     若此階段心很散亂,可以用數息的方式(從一數到八,即 「進出一」「進出二」到「進出八」或「一、一」「二、二」…… 等方式)來觀出、入息。
8.     另外,若沒辦法專注者,更應行住坐臥都專注息來培育定力。
9.     行住坐臥只觀息,而非其他。
10.     首先應決意專注五分鐘,能專注五分鐘後,應決意專注十分鐘,能後再決意十五分鐘,以漸增方式決意。
11.     能專注半小時之後,可換觀長短息。

第二、     觀長短息:
1.     覺知出入息,也覺知息長、息短即可,不要刻意控制息的長短,保持自然呼吸。息時長時短無所謂。任其自然。
2.     通常這階段會見到光,若出現,不要理它。是內光、外光都不要去管。
3.     若此階段不易,就不修,只看出入息就好。
4.     專注第一階段半小時左右及此階段半小時之後(即共至少一個小時以後),再換第三階段觀全息。

第三、     觀全息(即息的初、中、後段整道息):
1.     透過鼻孔周圍觸點,覺知整道息。心保持在觸點來知道進息(或出息)的開始、中間、到最後, 但是,也不去分辨經過觸點的息到底是初或中或後段。此時,禪相(心專注息的結果所出現的顏色或一種光)或會出現,若禪相出現一小時以上,方可轉觀微息。若無禪相而觀微息,易生妄想。
2.     (以上三階段,若不喜歡某階段,可以交替運用,增加定力)

第四、     觀微息:心保持在鼻孔周圍觸點,覺知觸點上的微細的息即可。不必理「出入」。
1.     首先觀入出息五分鐘、長短息五冷鍾、全息五分鍾後,才觀微息。
2.     若禪相出現且結合,也不要去理禪相,若微息太弱至不易專注了,才不注意息,而改專注禪相)。
第二部分、練習各禪的五自在
第五、     轉觀禪相入初禪階段
1.     發現禪相與息結合後(二者結合在同一位置,禪相即息、息即禪相的感覺)至息不見,就可專注禪相(不要去管禪相的顏色或形狀如何變化,只要禪相沒有完全消失變成一片黑暗,都繼續把心專注在息位置的禪相上,不要管上方下方或周圍的光,只在息處之一點觀禪相就可。且不要念白白亮亮
2.     萬一禪相完全消失,才轉回專注息,等禪相出現而又結合至息不見後,再持續專注禪相)
3.     當專注禪相時,息出現不注意,不可以一下子看禪相、一下子看呼吸(這樣做定力會掉),也不去抓它或控制它(若用意志去操控它,禪相會消失或轉變,定力也會消失,也可能產生身體疲累、緊繃,或是眼睛痛的現象)。

第六、     出初禪後在心臟裡檢查有分、禪相
1.     若專注禪相一個小時之後,開始在心臟裡查「有分」(bhavavga有分識;有分心)或稱為意門(manodvara)和禪相。
2.     方法如下:心不再理會禪相而從面前出來,快速移到心臟部位。不要把面前的禪相一起帶到心臟部位,否則看不到心臟裏的禪相,因為面前的禪相較光亮,帶下來時,會把「有分」的光遮蓋住,就看不到「有分」的形和色了。「看」(用心去看,而不是用眼睛看)「有分」中的禪相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多大多小(應跟面前的禪相一模一樣,較小而已),如果看到禪相了,就表示是「有分」了。
3.     檢查有分時間是一至兩分鐘(不要檢查太久,否則心臟會振動得不舒服)。
4.     如果沒有查到「有分」的顏色和形狀,沒關係,再把心移回息位置的禪相,專注禪相約半小時之後,再快速到心臟部位查「有分」和禪相。

第七、     修習初禪的五自在:
1.     進入初禪之後,閉眼就有禪相,即開始修習初禪的五自在:
2.     (以下錄自:《如實知見》pp.22-25):
一、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之後辨識諸禪支。
二、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
三、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預定的意願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夠在所預定的時間出定。
五、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禪支。
    轉向與省察這兩種作用發生在同一個意門 心路過程 (manodvaravithi)。轉向作用由意門轉向心 (manodvaravajjana)執行,它緣取禪支為對象而生起。省察作用則由緊接在意門轉向心之後生起的四、五、六或七個速行心 來執行,也緣取同樣的對象。
    在《增支部‧山牛經Avguttara Nikaya, Pabbateyyagavi Sutta》裡,佛陀提醒諸比丘,在尚未熟練初禪的五自在之前,不應嘗試進修第二禪。佛陀解釋說,如果禪修者尚未完全精通初禪就進修第二禪,則他將失去初禪,而且無法達到第二禪,兩者皆失

    -----------------------------------------------------------
1.意門manodvara-門是比喻,用來指心與對象發生作用時的媒介。眼、耳、鼻、舌、身、意這六門是心與心所出外會遇對象,及對象進入心與心所領域的門。前五門是物質的,即敏感的微細色法,存在個別的粗感官裡。意門是精神的,亦即有分心。當對象出現在意門時,意門心路過程中的心只透過意門來緣取對象,不直接依靠物質的門。(Com M AbhⅢ.12 p.130)
2.心路過程vithi-認知對象的心理過程。當對象出現在六門之一時,為了認知對象而生起一連串參與認知作用的心。心路過程中的心依照心的法則而以適當順序相續生起。(Ess Abh p.131)
3.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這種心在前五門心路過程中稱為確定心(votthapanacitta),其功能是確定或定義被前五識認知過的對象。在意門心路過程中稱為意門轉向心,其功能是將心轉向對象。(Com M AbhⅠ.10 p.44)
4.速行心javana-速行心是一連串同類的心(通常是七個),它們「快速通過」對象,並且完全認知對象。速行心階段是造成善業或惡業的階段(P-E Dict p.280)(Com M AbhⅢ.8 p.124)
  ------------------------------------------------------------------
當你已熟練初禪的五自在之後,可以進而修行第二禪。為此,首先你應進入初禪。從初禪出來之後,思惟初禪的缺點及第二禪的優點:你應思惟初禪接近五蓋,也應思惟初禪中的尋、伺禪支是粗劣的,它們使初禪不如無尋、伺的第二禪寂靜。存著想去除此二禪支,而只留下喜、樂、一境性的意願,再次將心專注於似相。如此你能達到具有喜、樂及一境性的第二禪。接著應當修行第二禪的五自在。
    當你修行成功且想進而修行第三禪時,你應思惟第二禪的缺點及第三禪的優點:第二禪靠近初禪,且其喜禪支是粗劣的,使它不如無喜的第三禪寂靜。從第二禪出定並如此思惟之後,你應培育想要證得第三禪之心,再次專注於似相。如此即能達到具有樂及一境性的第三禪。然後應當修行第三禪的五自在。
當你修行成功且想進而修行第四禪時,你應思惟第三禪的缺點及第四禪的優點:第三禪的樂禪支是粗劣的,它使第三禪不如無樂的第四禪寂靜。從第三禪出定並如此思惟之後,你應培育想要證得第四禪之心,再次專注於似相。如此即能達到具有捨 及一境性的第四禪。接著,你應修行第四禪的五自在。
    進入第四禪時,呼吸完全停止。這就完成安般念的第四個階段:
    「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
    「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這階段開始於禪相生起之前,進而定力隨著修行四種禪那而增長,呼吸逐漸變得愈來愈平靜。直到進入第四禪時,呼吸完全停止
 
    -------------------------------------------------------------
5.捨upekkha-捨常指平等中性、不被偏見或偏愛動搖的高超心境。在此指中性感受(捨受),不偏於喜、憂、苦、樂,也稱不苦不樂受(adukkhamasukha vedana)。(Com M AbhⅠ.4 p.34)
    -------------------------------------------------------------
禪修者修行安般念達到第四禪,並修成五自在之後,當禪定產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他可以隨自己的意願而轉修觀禪(vipassana毗婆舍那)。另一種方式是,他也可以繼續修行其他種止禪(samatha奢摩他)。」
2.     修習初禪五自在:
第一次、     修習住定一小時,程序如下:剛開始觀微息五分鐘或十分鐘,專注息位置的禪相,然後決定「我要進入初禪一小時」(或「我要專注禪相一小時」)後,專注禪相。一小時後,心帶著面前五禪支的感覺,移至心臟部位,查「有分」約一至兩分鐘,看到「有分」之後,續查五禪支是否皆有出現。
2.     辨識五禪支時,一次辨識一禪支。持續不斷地修行,最後你能同時辨識所有五禪支。五禪支是:
一、尋(vitakka):將心投入於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持續地投注於似相;
三、喜(piti):喜歡似相;
四、樂(sukha):體驗似相時的樂受或快樂;
五、一境性(ekaggata):對似相的一心專注。
(如此問:「我剛才專注禪相的時候,有沒有『尋』的感覺?我專注禪相的時候,有沒有『伺』的感覺?……然後查『喜』、『樂』、『一境性』。如果有五禪支的體驗,「有分」裡的感覺會很明顯,就表示剛才有進入初禪。
第二次、     修習住定兩小時,程序如下:剛開始微息三分鐘,專注息附近禪相,然後下定決心「我要進入初禪兩小時」,心與禪相合一,持續專注禪相。兩小時之後,在出定前,同上方式查有分及五禪支,查完後,出定,看時間(誤差應在五分鐘以內)。
第三次、     修習住定三小時,程序同上。出定前,查有分及五禪支,出定後,看時間。
(注意:初禪時,必須保持專注禪相,看著它,但心不可以進入禪相,否則「尋」、「伺」二禪支會消失,而誤入二禪,從二禪開始,心才能進入禪相。
第八、     修習二禪五自在:
(注意:練二禪時,不要讓心進入更寧靜境界,否則會入到三禪四禪去。)
第一次、練習住定一小時:剛開始微息三分鐘,專注息附近禪相,決定進入初禪五分鐘,持續專注禪相。五分鐘過後(略估時間即可,不要開眼看錶),同上,專注移至心臟部位查「有分」和五禪支,查到之後,心移回面前,思惟「初禪的尋、伺,是粗糙的、不舒服的,二禪的感覺比較舒服,我決定進入二禪」。專注禪相,心中生起歡喜的感覺,控制住那股喜歡禪相的感覺(不可住著在樂禪支)。一小時後,專注力移至心臟部位查有分及三禪支(喜、樂、一境性)。
第二次、修習住定二小時:剛開始微息二至三分鐘,專注息附近禪相,決定「進入初禪一分鐘」,持續專注禪相。一分鐘過後,專注移至心臟部位查「有分」和五禪支,查到之後,心移回面前,思惟「初禪的尋、伺,是粗糙的、不舒服的,二禪的感覺比較舒服,我決定進入二禪二小時」。出定前,查有分及三禪支,出定後,看手錶時間。
第三次、修習住定三小時。步驟同前。
第九、     修習三禪五自在:
例如修習住定二小時,程序如下:剛開始微息二、三分鐘,專注息附近禪相,決定進入初禪一分鐘。一分鐘過後,同上,專注移至心臟部位查「有分」和五禪支,查到之後,心移回面前,思惟「初禪的尋、伺,是粗糙的、不舒服的,二禪的感覺比較舒服,我決定進入二禪一分鐘」。一分鐘之後,至心臟部位查有分及三禪支。查到後,重新繫念面前,思惟「二禪的喜是粗糙的,三禪的樂受比較舒服,我決定進入三禪二小時」。二小時後,出定前,專注移至心臟部位查有分及二禪支(樂、一境性),出定後,看時間。
第十、     修習四禪五自在:
微息二分鐘~入初禪一分鐘,出定前查有分及五禪支~入二禪一分鐘,出定前查有分及三禪支~入三禪五分鐘,出定前查有分及二禪支,思惟「三禪的樂受是比較粗糙的,不舒服,四禪比較舒服」,決定進入四禪二或三小時。
附錄、三十二身分
三十二身分:
髮、毛、爪、齒、皮;
肉、筋、骨、髓、腎;
心、肝、肋膜、脾、肺;
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腦;
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
油、唾液、粘液、關節液、尿。
依緬甸帕奧禪師的教法:「在《增支部‧三集‧第五‧掬鹽品》裡,佛陀有談到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兩者的修習心(bhavana citta)皆有明亮的光。所以,當這光在第四禪極明亮時,轉修遍禪的好機會。在還未轉修遍禪之前,他們應該先把光修得更強、更穩,然後以此光觀照自身的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等等,這些是身體的三十二身分。然而,禪修者應先把它們分為五個一組,再逐組一一觀察。若已成功逐組觀照身體的三十二身分,那麼應能同時遍觀所有的三十二身分,即從頭髮至尿,再從尿至頭髮,然後又再從頭髮至尿。



老驥伏櫪,淡泊養智。
身如落葉,輾轉浮沉!
http://waterscape.myweb.hinet.net/siwshmax/logo.html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寬頻網 | Posted:2007-01-19 17:1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539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