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先前看了不少站上前辈改前打竿的经验, 发现除了手工之外, 最难以克服的部份就是导环的配置与吃角的关连性, 加上自己也缺把12尺的前打竿, 因此进行数值模拟
2. 使用材料 : 两光牌12尺3-7调软竿 x 1 (当初是看在只有98公克的份上买下去的), 750元
玻璃纤维竿尾 x 1(老板说是日本制的), 50元
卷线器座 x 1, 75元
太平洋尾一Top(一包5个), 40元
太平洋小U型导环(一包4个), 70元
FUJI高脚珠 x 1, 50元
好友提供的中医针炙用的针 x 8, 免费
两光牌快干胶 x 1, 15元
金葱线 x 1(一捆100m), 80元
800号水砂纸 x 2, 工厂干出来用的, 免费
游标卡尺 x 1, 工厂干出来先借用的, 免费
总费用1,130元
3. 研究内容 : 首先针对我手上的竿子做导环间距的分析, 很直接的可以看出来, 矶竿的配置会比前打竿好
整个曲线较为平滑, 于是我就针对预先要改的12尺竿子做间距排列,
基本上会比较倾向类似矶竿的排列
根据小弟N年以前念书险险被当的材料力学, 对于材料的弹性变形有这样的关系
![切应变说明图形](attach/Fid_475/475_226584.jpg)
这个意思就是说, 如果导环间距越大, 受力后弯曲的程度越大, 而竿子直径越粗, 就越不容易弯曲,这个符合一般的推测, 弹性力学够简单明了吧 !! 搞不懂当初怎么念书的……XD
于是乎, 先拿着游标卡尺开始量测一些基本资料, 如下图所示
比较要注意的是, 我的尾一是拿玻璃纤维磨出来的, 而玻璃纤维是实心的, 其他几节都是空心的, 而截面积的算法是要扣掉空心的部份, 才是有效受力面积, 这个大家都应该会, 我就不多叙述 !!
跟着套上刚刚材料力学的公式, 把导环间距除以截面积, 可预估的变形量就出来了, 表中的颜色区块表示为第几节(比如说橘色的部份是尾一, 黄色的就是尾二了, 以此类推 !)
画成大家容易看懂的图, 很清楚的可以知道, 比较会有吃角可能的位置出现在尾一/尾二, 尾二/尾三的交接处(就是图中蓝色线的那两个peak值), 尝试着做调整把位置往后挪动, 结果发现当我把尾一最后一个U型环往后推的时候, 麻烦出现了, 因为尾二的前端内径太小, 把第5点整个绑好后塞不进去, 只好调整回到先前的状态, 而且还有点卡卡的, 看起来已经到了极限了 !
前置作业不算, 光是绑导环就花了快5个小时吧, 绑的我头昏眼花, 手脚酸痛之后, 总算全部绑好而且上胶黏好之后, 才突然想到, 库巴了, 忘记调整尾二/尾三的那个第8个点的位置了…….只能用惨来形容 ~~~~
又过了40分钟总算等到胶都干了, 拿出我的两光牌前打轮把线穿过去, 吊上装满水的600c.c宝特瓶进行测试….
果不其然…….吃角明显的地方出现了, 而且就在我预估的位置上看到…….一边看一边谯, 喵的咧, 早知道估这么准, 就该好好调整一下导环的配置, 把玻璃纤维尾一多磨细一点, 不就放的进去了, 更蠢的是第8个点明明知道有问题, 还傻傻的绑下去黏死……..囧rz
4. 结论 : 经过这样的研究之后, 我们可以了解到, 吃角问题在一开始做导环配置时就可以避免的, 目前还没有办法将已经吃角的竿子改成不吃角, 等看看有没有其他前辈研究 !
容易吃角的位置都发生在较细的尾一尾二, 至于后面较粗的部份影响没那么大, 所以自改前打竿导环配置的重点就摆在尾一尾二上
外径不同粗细与长度的竿子, 导环配置不一定相同, 这点我们可以用材料力学加以验证
要我再绑一次测试的话, 等这把竿子操断再说啦, 喵的, 绑的头晕眼花四肢无力
5. 野场测试 : 这个要等到我老婆生完小孩, 做完月子之后才能出门测试, 谁叫我当初答应她生小孩前后一个月不钓鱼的, 没办法了 ~~~
6. 建议事项 : 建议大家拿着自己的竿子, 不管是买的还是改的, 验证一下小弟理论的正确性 !!
有人能提供磨玻璃纤维尾一的好方法吗 ?! 要磨的圆又要磨的平整(我指的是由粗到细的平滑度)实在很难, 小弟是先算好每隔多少距离该有多少外径, 然后拿着游标卡尺一边磨一边量直径, 光是磨尾一就用掉我3个小时, 真是够累的啦…..
买的U型环和自己折的U型环还是有些差距, 不用钱的会比较粗一点, 所以会卡卡的, 尾一第4/5点我用的是太牌的U型环, 这样勉强收的进去.....
![自己折的U型环](attach/Fid_475/475_22659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