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492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弥力老人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3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禅定] 出入息观修持法要
出入息观修持法要

                            作者佛使比丘
                            哲智明陀比丘谨译   弥力老人撰录

************************************************************************

〔出入息观〕修持的目标与其他业处不同,即全程完全在呼吸上修行,不同作任何变更及移动,从始至终运行呼吸一直修到涅槃境界为止,是最方便不过的一种修法。学者用不着带任何工具或捡什么地方,到处都可以施行,都有气息可用。也不必依靠外物,如遍处轮与尸体之类,再者其法温柔不激烈,不紧张,不可怕,不如〔不净观〕一般的难为。所以没有害处,绝对不会伤害身体。问题只在能够修行与否?如果出入息观会引起发狂,那是无稽之谈,说这话的人也许误认旁门左道(别教)的出入息观,以为那是佛教的出入息观,那并不是佛世尊宣示巴利典上的真正佛法,如本书所根据讲解的一般。本门出入息观绝对没有害,如果修行的人真的发狂的话,那其人必定先有狂病,而动用心神将抵触神经发作。另一个原因便是其人修行的目的并不在断灭烦恼,而只妄求神通法力,祈求财利,这是会引起狂病的。

  所以,发狂的原因有二:(1) 乃居心不正,违反修行定止正法,妄修旁门利欲邪法,导致邪魔附体。

                (2)乃其人已经有发狂在先,习法时动用心神而引起狂病发作。

  至于普通的一人修行真正佛门出入息观,是不会发生狂病的,这是习法的人所必应知道的一般情形。

  现在,再来研究出入息观十六阶,无论载在那一部经典都是一样,也许有其他不同法式的出入息观,但那并不是佛世尊所传,是属于旁门别教,真正出于巴利「阿含经」经典的出入息观一定有十六阶。学者必须知道这十六阶的内容,究竟修的是什么?第一段是初四阶是使达到禅定,在这四阶上学习调节呼吸,平衡气息,结果进入禅定,这是第一段初阶概况。接下第二段四阶,是观察有禅定而生的『喜』『乐』感受,使知道这些都是思想的来源,促使心情荡动不安。而明白什么在支配着心,共有四阶,即第五阶至第八阶,成为一段。至于第三段乃观心的变化,而观行御心达到种种所需的意境。也有四观为一段,属于第九阶至十二阶。到了最末的第四段,乃观无常,属于慧而止于定,要用智慧观察无常,直至心生厌念,离贪欲,结果得到解脱。这是最后一段的概况。至于详细内容解释如下:


        第一段 身 观 念 处
      **********************

  第一段调节呼吸即是调节身体,使心平定,称为〔身行定止〕而达到『三摩地』(禅定)。因身行定止而心达到禅定,便立刻得到安乐之果,有如涅槃的极乐境界一段,但是暂时性的,不是真正求恒的涅槃。其修程分阶如下:
    一, 认识呼吸为一阶。
   
    二, 认识短呼吸为一阶。

    三, 认识呼吸支配身为一阶。

    四, 调节呼吸使其逐渐平息。

  而结果达到禅定为一阶,必须根据这四结要点学习修行,一直达到闭目即得的地步。即第一阶要学习观察长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详情,如什麻是感觉?对身体有什么影响?等等。这是第一阶应学习的课程。
  第二阶同样的观察呼吸一切详情,在运气、感觉、及对身体的影响等方面,与长呼吸作一番比较。两种呼吸反复运行,互相比较,结果便会洞识呼吸,明了呼吸,知道呼吸的因,知道呼吸的果,知道呼吸的影响力,必须如此认识呼吸。因为眼前我们对呼吸认识还不够,所以应该和它打交道,与他混熟。第一阶便是和长呼吸混熟。第二阶也和短呼吸混熟。

  及第三阶,便观察这两呼吸对身体的关系,称为『身行』即身体的支配者,与身体有连带关系。如果呼吸粗急,身体也跟着粗急,急促不安;如果呼吸温柔,身体也跟着温柔,即寂静安定。呼吸长是正常的表现,当身体不正常如发怒、疲劳、性情冲动时,便跟着短促,反之呼吸短促不正常,身体也跟着不正常。知道这些呼吸一直支配着身体的秘密,为第三阶应学课程。巴利典称为『知道一切身』,便是知道呼吸支配身体的一切情形原理。肉体称为身,呼吸称为身,两者分开,必须知道两种身的一切,才可称为『知道一切身』。而且每一种身中又分出种种相,必须每一相都详观明察,直到明白开悟这两种身同属一体的真谛,在每一呼一吸上运行观察,完成第三阶修程。至此便可继续修持第四阶禅定。

  第四阶之所谓『身行定止』,便是调节呼吸使其逐渐的平息,在每一呼一吸上用工修行,呼吸逐渐平息,身体也跟着逐渐静定,心因此也达到禅定。
  这一阶藏有秘诀比别阶殊异。第四阶修行方法也可称为秘诀或善巧,也即现代之所谓『技术』,乃用技巧诱使呼吸逐渐的平息。或称『幻术』也可以,即对呼吸施行幻术,使它就范平息。

  其法便是在开始运行长呼吸时,对慎密监视,好像在跟随着它走一样,知觉一直跟着气息上下奔走不离。假定两个距点,上方在于鼻端,下方在于肚脐,这只是假定而已。我们吸气进时气息从鼻端进入一直达到肚脐,以此为终点别处不管。呼气出时气息又从肚脐开始走出鼻端,以气息上下奔走碰擦所得的感觉作追踪的目标。这样便可得到两点知识,即吸气以何处为起点何处为终点,呼气以何处为起点何处为终点。这样坐观一段时间,好像追走一样。

  气息走进时知觉也跟着从鼻端走到肚脐,气息走出时知觉也跟着从肚脐走到鼻端。假定有一条空管从鼻端通到肚脐,气息在这条空管里来回奔走,知觉也紧跟着气息来回奔走,这样设想久了也不会感到困倦。如果知觉走失便用力呼吸,使容易觉察,必要时可以大力呼吸以至发声,,声随气加强感觉,即耳听到声音而心观注于气息,这样双管齐下也是好的,好在容易观察。

  开始学习的人大都要用力呼吸,起初发出『嘶!嘶!』的声音,及后声音慢慢减低,最后只剩丝微鼻声而已,在旁的人可以听到,其息如何均匀。可以辨别工夫之深浅,凡属行家都会这样。这叫作『跟走』,即知觉观注着气息一呼一吸的来回奔走,好像跟着随走一般。如果能修到知觉坚定跟着气息不放,坚定不移,不会走失,便算是完成了『跟走』的一阶。

  接下来的一阶叫作『守观』,即知觉不再跟着气息上下奔走了,只坚守在一个适当的地点观望。这个适当的地点就是鼻端或鼻门,知觉在鼻门守观,气息走近鼻门时便立刻知道,但并不跟着走,坐着观望而已。气息由肚脐走出鼻门时,也同样守在鼻门观望,不跟着走。如此知觉也不会走失,只要守观得定。不过没有呼出之前,有一个停顿时间必须提高警惕,以防知觉走失,吸气时也是一样。不过在『跟走』的一阶锻炼得好便无问题。如果第一阶锻炼不好,下一阶也跟着不好。所以最要关键在于每一阶每一段都要循次熟练,不可马虎,才能取得良好功果。这是学者所极需知道的。现在已经停止跟走,只在鼻门守观,应如守门人严坐执行。职守的一般瞪眼观察出入门户的人,瞬眼不离。气息运行时,粗也知其粗,细也知其细,进也知其进,出也知其出,这是守观。

  第一阶『跟着走』

  第二阶『守 观』

  如此分阶已够,如果要再详细的分析也可以,不过不需要。

  守观的一阶练习纯熟了,便可继续修时观照相境。以内眼观视鼻端,不过以前观察的是气息,现在心已经坚定了,在鼻端逐渐浮现出相境,代替气息的存在。但这相境只是幻相而已,有的如珠球,有的如日月,只要能够凝构容歇观察,什麻相体都可以,而且这些相境随人而异,有如闭着眼睛时所见到的光影一般,有种种的形色,有的好像一片白云,有的好像一幅月亮,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心造的幻境,并不是实体,作用在于训练心的定力。如果修到了这个阶段,表示气息已经十分柔微,身体也更加定静,试从头作一番比较,当我们修『跟着』一阶知觉跟着气息走,心已经定静了一个程度,再修『守观』的一阶,知觉集中在一点,心身更加定止高一级,现在能够凝构详境,那便愈更定止了。这就是秘诀或技巧,引到心逐步逐步的定止,而达到了『取相』的阶段。

  接下去便是运心变化相境,达到随心现化的地步,称为『似相』。比方我们能够思构一粒光浩的珠球相境,一直凝观着它不放,这叫作『取相』。及后运心变化所得相境,使它作种种需要的形体,这叫做『似相』。这时已经能够御心达到精准顶点,能使原有相境由一粒小小珠球化至极大,或缩至极小,能令它变化各种的颜色变成种种的形体,能移至极近,也能退到极远。如此这般,如果认为是实相,那也许会发狂,但如果明白这是心造的幻境,目的在于御心加强定力,便无问题。作得到的便作,作不到的也不要紧,慢慢的修练,不要作非分之想,绝对不会发狂。

  御心达到『似相』境界的方法,便是强制由内观见到的相体作种种的变化及移动,在每一呼每一吸上逐步运心修练,共有四阶修程。如果修完了这四阶修程,便等于完成了御心、御身、及御气的工夫,原来调制呼吸其效果连及于身,身受调制其效果及于心,心、身、气、同时齐被平息了,一切都平息了,余下的唯有修持禅定而已。

  达到禅定的先决条件便是先要习熟『似相』,能变化相境操纵自如,然后摄念定观在一个明晰的化相上,修到了这个地步,可说一切已经齐备,就此可以提觉禅支了,这就是说我们的心已经锻炼到十分精纯,达到能够控制自如的程度,可以开始提观禅地五种感觉,术语叫做『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五禅支。这些名词有的人能记得,有的人过目即忘,不能记得的也不要紧,只要知其义便算。

  『寻』的解义是心观注于所缘的感觉,心系于所缘的感觉,如眼前心正在注视着凝构相境上,相境是所缘,心系于所缘便是『寻』。心渗透于所缘做『伺』。在同一时间,又会发生欢喜的感觉,有如作事成功时觉得满意的情境一样,随人而异,有的喜在心头,有的喜露于色,这叫做『喜』。同时又因定静而感觉到安乐,心广神怡,这叫做『乐』。这时心集中在一处,坚定不移,不动不摇,这叫做一境性。

  观见『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种感觉,一齐而生,表示心已经定止,达到初禅或第一禅的境界,心系于所缘也知道,心渗透于所缘也知道,喜也知道,乐也知道,心集中于一境性也知道,五种禅支完全感觉到,这便是一禅地的特征。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观察修持。这一阶最难修,因为太过精微,如果有杂事纷扰便修不成,但也不一定,关键在于修持的人耐性如何;有忍耐力的不妨埋头苦修,便是在家也好,只要有空便可找比较静的地方修练,有私室的人更妙,不过太嘈杂的地方便不适合,因为这种修持适合于山林幽静的地方,故最好有特设的静室或园林为标准。如果达到这个初禅境界,便等于完成了『身行定止』阶段,也即平息呼吸的最后目标。

  达到初禅时,会感觉到又喜又乐,一心集中在所缘,并透澈了知,这里必须分别清楚,心攀于所缘,心透澈了知所缘是另一件事,修行达到成功了便感觉到喜慰与快乐,心神完全集中在所行的事业上,这便是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种禅分的解义,学者必须知晓。第四修程到此为止,由修行定止而进入禅的境地得到了正定。

  第一段复习提要:

  第一阶观察长呼吸,直到与混熟,洞识长呼吸的一切情形。

  第二阶观察短呼吸,作同样的修法。

  第三阶观察呼吸支配身体的关系,同粗同幼,同动同静,知道这两种身乃属一体的原理。

  身四阶调呼吸使其逐渐平息,以跟走、守、观、取相、似相的技巧引心达到初禅境地,观觉禅分而得到正定。这便是第一段、『身观念处』的修程,共有四阶。有什麻疑问,不妨试行探讨。

  若要继续修持第二禅,第三禅,乃至第四禅,并不困难,乃枝节问题,只要循次减低禅支分量,便可如愿以赏,用不着多述。第一段『身观念处』到此为止。

  为什么要称为『身观念处』呢?因为呼吸气息与肉身同体,肉体称为身,气息也称为身,两者有不能分开的关系,观在我们已经平定了气息,身体也跟着平定,知觉十分圆满。第一段也就此圆满。
 
      身二段 受 观 念 处
    ********************
 
  现在继续修持第二段,称为『受观念处』,这一段也分四阶,完全与『受』『感觉』搞在一起。

  『受』从何而来?这里『受』便是指禅定里的喜、乐、感受而言,大家量必记得,当我们修习『身行定止』的气功而达到初禅地时,发生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种感受,便是以其中喜、乐、两种感受作本段修持的基础,到了这第二段,什么都不管,只要在喜、乐的感受上着手,在每一呼每一吸上观察『喜』发生的情形,熟识其面目,有如上段洞识呼吸的一切一样,知道什么叫做『喜』?这状态如何?为什么会发生,有什么威力?这便是第五阶的修程。乃全部的第五阶,也即第二段的第一阶,以下皆以全部阶数称。

  第五阶观察『喜』纯熟了,便移观第六阶的『乐』受。喜受性粗 ,乐受性柔。必须分别清楚,喜与乐并不相同。当我们作事成功时,会欢喜得肉跳,有时更会高呼踊跃,表现出各种激烈的举动,这便是『喜』。

  到了第六阶,极喜之后必生安乐。必须抹开喜念,以便露出乐念,易于分别观察。乐念比较温柔定静,更加舒适,心广神怡。这一阶便是观察这种乐受,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详细观察,直至纯熟洞识,知道什么叫作乐?正如我们洞识长呼吸一样,洞识了第五阶的『喜』和第六阶的『乐』。

  现在再继修第七阶『心行』即心支配者,也即『喜』与『乐』,这两种感觉称为『受』。

  『受』乃心的支配者,驱使心作种种的妄想,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乐受发生时,便生爱念,想要占有,结果造成烦恼与痛苦。

  我们便是观念这种『受』支配心的情形。受即是行,是心的真正支配者。乐受有乐受支配心的一种方式,苦受有苦受 支配心的方式。总之凡名为受,都是心的支配者。

  在这第七阶上,唯一观受支配心的情境,喜与乐对心的一切感受都要完全透视,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修行观察,以备作第八阶抑制心行的力量。

  第八阶也即第二段最末的一阶,抑制心行以达定止。其法在于消退心行的力量,不令其自行支配于心,如乐受时引起烦恼与执着,我们便抑制其支配心的力量,思维乐乃属无常,虚伪欺诈,不执着于它,乐念便会自然而退。盖心的本性不喜欢虚伪欺诈,结果不思维观察,便易受骗,但苦明白那是烦恼与痛苦的祸源,不受其支配,心行力量便会消退。故知道思想乃烦恼的真谛,其结果使我们能够抑制心行执着的力量。经典曰『于出入息间学习抑止心行』。这便是第八阶课程,到此为止。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二段的受观念处,共有四阶,连前合共为八阶,也即修完了两段。

        第 三 段 心 观 念 处
      ***********************

  第三段称为『心观念处』,直接修行御心。从第九阶开始至第十二阶,共有四阶,第三段的第一阶,也即全部的第九阶,以下作第九阶称。

  第九阶在每一呼吸之间观察心的现状:眼前心正处在什么情形?是喜还是乐?是贪还是不贪?纷乱还是静定?污秽还是清净?等等不一而定?,我们都要完全透视,是非善恶好坏完全知道。如此坐观明察,便是第九阶修行的课程。直至了然纯熟,便可移上第十阶。

  『呵!现在我们要控制你了!』第十阶便是控制心使其极喜。在喜悦中。经典曰『于出入息间学习心生极喜』必须学习到能控制自如,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全心都沈浸极喜的感觉中。这一阶也许较难修,但锻炼纯熟了心被降伏,受我们控制。这是第十阶程,御心极喜。

  第十一阶控制心使静定。心由极细转为静定,不再喜悦了。经典曰『于出入息间学习心静定』。必须学到想喜即喜定即定,控制成功了,便算是完成了这一阶。

  接下第十二阶令心解放,经典曰『出入息间学习心解放』,即令心清净,了无一物,解放一切杂念。也可说解放心脱出杂念。

  有什么染着于心,便把它解除掉,或若将染着心拨出,两种说法都得通。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解放心脱离染着,便是第二阶修程。也即是第三段最末一阶,这里称为第十二阶再复习第三段课程:第九阶观心各种形态。第十阶御心令真生极喜,第十一阶御心令其定止。第十二阶御心令其解放,这一段称为『心观念处』,看出了吗?知觉一直控制心,故有心观念处之称。第三段到此止。


        第 四 段 法 观 念 处
      **************************

  第四段『法观念处』,乃观察法的演变,共有四阶,也即是全部十三阶,包括第十三阶至第十六阶,成为一段。第十三阶经典曰『于出入息间学习观无常』,必须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观察诸行无常,直到透彻了悟为止。

  要从什么地方观无常呢?本修法不于外境不于外人不于外物观无常,唯于修者本身观无常,长呼吸也无常,短呼吸也无常,身行也无常,身行定止与心行定止都无常,禅定也无常,寻也无常,伺也无常,喜也无常,乐也无常,一境性也无常,凡属身体的一切都无常。

  再观第二段的喜也无常,乐也无常,喜与乐支配身的情境也无常,就是心行定止了也能变化,同样的无常。又再观第三段心的各种形态都无常,心生极喜也无常,心安泰也无常,心解放也无常。用不着观别的,只要观察我们正在练习的每一阶修程,都充满无常的境相。禅定也无常,那真是可笑! 当我们修持达到禅定境界了,但回头一观,呀!那里有定,只有无常,前后左右都属无常。所以用不着外观,只要内观便得。这便是第十三阶的课程,叫做无常观。

  这一阶是全部最紧要的一阶,能不能脱身完全在这一阶上,如果不见无常便得不到道果,如果能见无常便得到道果;无常观越浓厚道果越深,无常观越详细道果越显明。为第十四阶修持离贪着的先决条件。

  『离贪观』即观见脱离贪着欲念。如色染之消退,欲念属次脱离。由观见无常而脱离执,这一阶便是坐着观察脱离执着的情形,故称为『离贪观』。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显明的观见贪欲消退,这便是第十四阶的修程,观见脱离贪着。

  第十四阶脱离贪着之果,乃得自第十三阶观见无常之因。故第十三阶修时火候如何精纯,第十四阶的道果也跟着同样的深厚。也即是说,观见无常的程度如何,离贪的程度也跟着那样。这里『贪欲』的解义,离即是渐次消灭,贪即欲念,渐次消灭执着,渐次消灭痛苦。

  接下第十五阶『灭观』观见烦恼与痛苦消灭殆尽。贪着消灭,烦恼与痛苦便跟着消灭殆尽。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观见欲妄尽灭。

  其实修完第十五阶便够了,已经达到最后道果。在第十四阶与第十五阶之间,由离而灭,离便是道,灭便是果。

  但还有十六阶在后,用以观察修行的成功,称为『舍弃观』,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观见舍弃的情境。

  其情形正如已经断绝完尽了,断绝完尽了一切烦恼与痛苦,完全舍弃归还原主……大自然。以前我们偷盗大自然境物为己有,一旦碰到了痛苦,便设法解除,把一切物归还原主,去妄归真。第十六阶修程到此为止。

  无常也好,离贪也好,断灭也好,舍弃也好,都称为法,在这一段上观察四种法的演变,故称『法观念处』,是末的一断。修完了这一段便告功德圆满,因为烦恼已经灭尽了痛苦熄灭了。本梵行因此也告终结了。

  再回头观一下:

  第一段有四阶,完全处理呼吸与身体互相支配的关系,称为『身观念处』。

  第二段也有四阶,观察喜受与乐受的生灭,称为『受观念处』。

  第三段也有四阶,观心与御心作种种变化,称为『心观念处』。

  第四段也有四阶,观无常、离贪、断灭、舍弃,四种法的演变,称为『法观念处』。

  合共四段,称为『四念处』。如果『四念处』修持圆满,便能得灭苦之果,同时『七觉支』也随着圆满。即在修持『四念处』 修持圆满了,『七觉支』便跟着圆满,有『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中性』七种七觉支全备。故佛世尊曰:『修四念处圆满,七觉支也圆满。七觉支圆满,一切智与解脱也圆满』智转圆满便能断灭烦恼,烦恼灭了便能解脱痛苦,痛苦解脱了一切便完结。所以修持十六阶出入息,等于修持『四念处』与『七觉支』一样,结果都能得到一切智与解脱。

  看见了吗?这是多麻的柔微与精致,恐怕有人见了要退避三舍。起初也许是兴高意烈,但见了内容便不敢望指。不过有兴趣的不妨一试,逐阶层的慢慢修练,一直修完十六阶为止,功德无量。这便是正法『出入息观十六阶全套内容,依经讲解以供学者研究。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波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最 简 单 的 修 法 ★
      ************************

  现在再讲一套新的修持法,上套太过完整,必须费一点力,时间太长,下本太大,恐怕抵不住睡魔侵扰,不如这一套的容易。这一套不细分十六阶,但大意却相同。即第一阶修心达到平定,只要心能平定,用什么方法都可以,然后一直观察无常这是第二阶。第三阶是得到果报,包括离贪与熄灭等道果。先前必须设法平心,使心开朗与坚定。只要能作得到,随便什么方法都可用。

  就以调制呼吸的方法使心趋于平定吧!心开朗平定之后便一直观察无常,观察我们身上的一切幻变,身也无常,受也无常,心、口、意三业也无常,水、土、火、风都无常,眼、耳、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内处(六根)六尘都无常,凡属身体的一切都无常。只要明白一切都幻生幻灭没有常定的道理,与从自身内观察无常,以便提觉不贪,这些认为美味的东西是永恒的或认为不美味的东西也是永恒的,其实这些味都是无常的。这便是无常观,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间察觉着。

  因此必须刹那正念的知道,心发生感想时便知道是无常,见色也知道色无常,闻香也知道香无常,尝味也知道味无常。这样便是再简单没有了,好像只修第一阶和第二阶,便一直跳上第十三阶一般,观察无常的程度如何,离贪的程度也同等,熄灭与舍弃也如是,结果也能得到解脱,这是最简单的修法,不必分别十六阶,唯有三阶修程,即第一修定,第二观无常,第三离贪乃至解脱。同样的以呼吸为基本。因呼吸能支配身心,调制呼吸也即调制身心,呼吸平息身心也跟着平息。同时还有一种益处即调节呼吸能使身心爽快。

  有些地方或一些人,他们只作初步出入息观以求身体爽快而已,不求其他功果,对于心理并不注意,只要身体爽快便够,每天早晚运行不断,在印度最为盛行,不求道果而唯求安乐。出入息观是深奥行为(气功),若原行得法,可获益不少。



    ★ 混 合 式 的 出 入 息 观 ★
    ********************************

  我们也许可以再修另一种出入息观,但那并没有技术性可言,不比佛世尊所传的深奥究竟。如果有时间与耐力,便修十六阶的一种。若没有时间耐力,便只三阶的简法。由定心而观察无常,由观察无常而达解脱,虽然只有三阶,其实同出一式。再不然连三阶简法也不能修,那只有修『知觉』两字,时刻提醒警觉,在想、言、行之前必须先揭起知觉。接触所缘也要有知觉。比如要生气时,有打人时,知觉在身便可平气。要骂人时,有了知觉便不骂人。要打人时,知觉提醒便不打人。这便是知觉的功用。无论想什么事情,说什么话,作任何行动,都要先提起知觉然后才行。修持出入息全套十六阶的人便会这样,有使全的知觉便不会冲动与疏忽。不过那必须从内功修起,比较吃力。

  现在修持的是外功,致力于知觉修为,主念非有知觉不想、不言、不动,有知觉才思想言行,也即限制身、口、意三业修为,这便是知觉。

  最后就是由知觉修行完成的功果,圆满的有十六阶,不圆满的有二阶或三阶而已。余下的零琐问题自行解决。如果眼倦便起立洗一下脸,然后再继续修行。或若睡意太浓,修持禅定的人列排而坐,巡察者举捧往肩打,『扑』的一声,立刻便把睡魔赶走,但并不会伤及身体。因为木捧轻薄,打时只有声响不会伤痛。禅院便是用这一个法子赶走睡魔,不妨习用。这也属技巧之一。其他如修行前不可食得太饱,不要作不当行为,衣、食、住、行要适中,空气要清爽,等等。这些都用不到他人指教,应该自行体会才好。

  总而言之,出入息观修持法,自始至终一直在呼吸上修行,知觉与所缘即气息连在一起,故称为出入息。如果以身为主观,称心观念处。以法为主观,称法观念处。修持成功了,便得到解脱。因为在法观念处一段上观见诸行无常,在每一呼每一吸间慎察修持而得。


  《【 有人鸡犬丢失了,倒晓得去寻找,但丢失了本心却不晓得找寻回来。】》

  《【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 教 外 的 出 入 息 观 ★
      ****************************

  若根据外教的出入息观而言,他们认为运行出入息得当,可以延年益寿,因为空气中有养生质,如果我们运行出入息以吸进充量的养生质,便能保安身体,延年寿命,他们称这种出入息观『养生气功』,目的在于身体健康。这也是好的,不妨先试行这种气功,然后转修佛门的出入息观,先把身体整理妥当了才整理心理方面。这样便不会感觉到困倦。减少了一些问题。总而言之,一切完全着重在『知觉』两字,我们有正念(正解的知觉性)在身,便能得最高与最坚强的知觉性。



老骥伏枥,淡泊养智。
身如落叶,辗转浮沉!
http://waterscape.myweb.hinet.net/siwshmax/logo.html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6-04-03 12:3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3857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