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世界中,猫科动物大概是唯一不喜欢甜食“健康饮食楷模”。有些科学家甚至开玩笑称它们是阿特金减肥新概念的忠实信奉者。
可是为什么这种小家伙如此挑挑拣拣,还故意回避甜食?
美国和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猫科动物养成其独特的饮食习惯有遗传学上的原因。
基因变异
这一研究是由位于美国费城的莫奈化学感觉中心和英国沃尔斯曼动物营养中心完成的。
该中心的研究人员从6只猫科动物身上取得唾液和血液的样本,样本中除了猫以外还包括一只老虎和一只印度豹。
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其他哺乳动物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的基因来制造舌头上的“甜味感受器”,从而享受到甜甜的滋味;
而这6只猫科动物体内的这一基因却失效了,不能制造甜味感受器生成所必需的两种蛋白质中的一种。
所有的哺乳动物的舌头上都有感受器细胞,正是这些细胞传送味觉信号给大脑进行处理。感受器细胞被集中在一起,形成味蕾。
人类的一个味蕾由50到100个感受器细胞组成,可以感知5种主要的味觉:咸味、酸味、甜味、苦味和皂味(皂味是味精和一些发酵的豆类食品产生的味道)。大多数的哺乳动物的甜味感受器是由两种蛋白质组成的,猫科动物正好缺少其中一种。
为了探明这种基因缺陷出现的时间,科学家对印度豹、老虎等进化链前端的猫科动物以及它们近亲的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动物的基因也存在类似缺陷,而该缺陷最早出现的阶段还不得而知。
特性形成
馋猫挑食原来事出有因
研究人员推测,丧失了品尝甜味的味蕾,迫使早期的猫科动物培养出超常的捕猎本领,否则它们无法生存,因为单一的肉类食谱远比杂食食谱的营养低。
缺乏甜味受体导致猫科动物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习性和特点。比如,它们体内缺少分解蔗糖的蔗糖酶,而氨基酸受体却比较多。
其他专家则认为,该研究还可以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与饮食有关的人类疾病以及饮食如何影响进化。芝加哥嗅觉和味觉治疗研究机构的阿兰?赫驰博士说:该研究证明,肥胖症以及其他相关疾病,如糖尿病,不仅仅是由过度喜好甜食造成的,他说,“尽管不爱甜食,一些猫照样能长得很肥。”
以上研究成果刊登在7月24日出版的《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杂志》创刊号上。
来源:BBC NEWS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739100/4739173.s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