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955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hotman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1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健康] 人體使用手冊(3)
第二章、      什麼是經絡?
“經絡”是中醫用了幾千年的名詞,中國人數千年前就發現某些人生病時身體會出現紅色發燙的線條,按摩那些線條可以治療疾病。那種人一般稱之為經絡人,只有很少人有這種情形。因此,可以說經絡學說是從治療經驗中發展出來的,是中醫最重要的一部份。
我國在漢朝時曾經處決一個名為王孫慶的叛黨頭目,將其進行活體解剖,然後將細竹片放入血脈中,觀察其流動。結果發現人體的血脈(血管)和醫典中的經絡不相吻合。這次的實體解剖,就經絡學來說是一次失敗的實驗。因此,在中國的醫學領域中,從此就放棄了解剖人體,解剖學在中國成為驗屍官所必需了解的知識,而不是醫生所必需學習的功課。
後來西方的解剖學傳入中國,中國的醫生在解剖中找不到經絡,加上當時的中國國力薄弱,整個社會正進行全盤西化的改造,西方的所有科學都被中國人認為是先進的象徵,中國人的自信心完全喪失。對中醫的態度也一樣,特別是西醫對一些致命傳染病的明確療效,更讓人們對中醫失去了信心,甚至一度認為中醫是一種沒有根據的玄學,在汪精衛主政的南京偽政權,還曾經考慮立法廢除中醫。
1960年代,北韓有一個名為金鳳漢的科學家,宣稱找到了經絡,並將之命名為“鳳漢管”,這個發現轟動了全球醫學界,也引發了各國對經絡研究的興趣,日本隨即組織了大批的科學家進行經絡的研究,揚言在十五年內解開經絡之謎。當然視中醫為祖先遺產的中國也很緊張的組織了大批的科學家到北韓去實地學習,並加緊研究,深怕這個祖先遺產的謎由其他國家先解開來。接下來的幾年,全球科學家不斷要求北韓公佈研究成果,北韓卻始終拿不出具體的證據,最終金鳳漢由於拿不出具體的證據而跳樓自殺,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這件事使得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非常尷尬,許多人放棄了研究,更有偏激的人根本否定了經絡的存在,經絡成為謎信的一部份。一直到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中國政府在北京向美國代表團實體演示針刺麻醉下的開心手術,那種血淋淋的神奇場面,使得參觀的美國專家們驚得目瞪口呆。但是此時的中國醫界,分成了兩派,一派人認為沒有經絡只有穴位,否則不能解釋針刺麻醉的現象,另一派人還是堅持經絡的存在,但是提不出具體的證據,這些討論也就愈來愈低調。
199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高層認為經絡是中國的文化遺產,必需投入資源加以研究,可是當時主導科學研究工作的多數專家都反對,只有復旦大學的費倫教授(本書的指導教授)認為經絡存在了幾千年,雖然我們至今沒有找到具體的證據,但是也有可能是我們過去使用的手段不對,或科技能力不足,今日科學進步了,也許有新的方法可以找到經絡的證據。因此,力排眾議,該項目以十三比一的投票比數差點被否決。由於反對的聲浪太大,因此,這項研究僅撥了很少的經費,由費倫教授成立專案進行研究。
由於費教授是一個精於分子物理學的化學家,不是一個醫生,因此對這項研究採取和過去的研究完全不同的方法。首先放棄傳統上成立正式組織的方式,採用一種名為虛擬組織的新式組織,專案中沒有全職的研究人員,完全視研究需要機動的調集上海各種相關科學家及設備,花了近十年時間,終於找到了幾項經絡存在的具體證據。
這個研究首先認為解剖學已經如此發達的今天,一定不會有任何未發現的線狀或管狀組織,因此,將尋找的目標放在經絡附近的組織分析,由於現代生物分子學進步,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方法遠較二十年前進步得多,加上這個小組的成員不再以醫界專家為主,而以化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等基本科學的專家為主,從物質最基本的規律做起,因此成功的機會特別大。
在這個研究之前,天津有一個小組在經絡研究方面,曾經發現當針刺入穴位時,會使穴位周圍產生大量的鈣離子。那份報告並沒有說明這些鈣從那裡來,從常識判斷人體的鈣主要在骨頭中,但是骨頭裡的鈣不可能在針刺的瞬間釋放出來。因此,判斷在人體的穴位附近應該存在著可以隨時釋放鈣離子的鈣庫。找到這個鈣庫應該可以找到部份穴位的物質存在證據。
小組首先在活人身上對穴位進行三維定位,並在磁共振 (MRI) 設備下觀察針刺時的實際落點。同時備用一條離體的人腿,同步進行解剖。中醫的穴位依照不同的深度分為天、人、地三層,針灸時,到了每一層會有針感,患者會感覺到酸、脹、麻,而施術的醫生則會有粘針的感覺,這個實驗瞄準的是腿上胃經的地層。經過穴位定位進行解剖後,發現小腿上的胃經所有穴位的地層均停針於腓骨和脛骨之間的骨間膜上,這是一種結締組織,以往對它的了解僅止於是人體組織之間的連結功能。
於是小組將該片骨間膜割下來,送到物理實驗室,用質子加速器進行分析,發現有七種元素鈣(Ca)、燐(P)、鉀(K)、鐵(Fe)、鋅(Zn)、錳(Mn)、鉻(Cr)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之間的明顯差異,而一個穴位的直徑約五至八毫米,所有這些富集的眾多分子都只存在於骨間膜的表層,約一個微米的厚度。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成果,是人類第一次發現經絡存在的物質證據,從此沒有人可以懷疑經絡和穴位是虛無飄渺的了。
接著小組繼續對這片骨間膜的結構進行分析,發現它是由三條膠原纖維構成纖維條,再由五條纖維條捲成一束,數量繁多的這種線束結成片狀,有點像電腦中的排線結構。再對這種膠原纖維進行分子層次的分析,發現它是由數種不同蛋白質分子構成的一種生物液晶態 (Bio-Liquid Crystal) 的物質。
根據物理學的常識,晶體結構的物質對聲、光、電、熱、磁等物理能量都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參考上海交通大學過去對特異功能人士的實驗,知道氣功師所發出的“功”當中,有很大的成份是發射出特定波長的遠紅外光。因此,小組對結締組織的物理特性測試,首先就從遠紅外光的透光性做起。很快的又得到了令人振奮的結果,實驗證明膠原纖維在徑向對9-20微米的遠紅外線具有近100% 的透光率,橫向方面則幾乎完全不透光,也就是說對於該頻率範圍而言,膠原纖維具有光纖維的物理特性。
接著再從國外醫學研究文獻中了解,人體的所有組織,甚至小到個別的單一細胞,都至少有兩根膠原纖維連結著,它很可能是人體內部的資訊高速公路。而人體各個臟器外部的保護膜,也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光纖維。中醫經絡分為經脈和絡脈,其中經脈是主幹,在一般的中醫經絡圖中主要畫的就是經脈。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幾乎遍佈全身,和研究的結果相吻合。
這項研究的論文1998年三月第一次發表在中國大陸的“科學通報”上,接著在2000年應邀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傳統醫學研討會”中發表,也在2001年在“兩岸中醫藥研討會”中發表。雖然這些報告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但是這項研究最終將造成的影響必定遠不止如此。
這項經絡物質證據只是針對經絡天、人、地三個層級中的地層所做的一小部份研究,除了這項證據之外,經絡和穴位必定存在著其他的現象。上海復旦大學研究團隊中的丁光宏博士所帶領的小組,隨後又發現人體的毛細血管多數呈不規則狀,唯獨在穴位點附近的毛細血管呈規則的平行線狀,而且平行於經絡。經過流體力學的計算,發現只要在相隣的穴位間有一定的壓力差,在人體的經絡中就會形成管線外毛細血管間的組織液流場。這有點像海洋中的洋流,沒有管子,但有水流。這也很像在黃帝內經中所描述的榮衛之氣的衛氣,榮氣是血管中的血液,這裡發現的管外流場,很可能就是衛氣。這項研究仍在繼續進行中,受限於目前設備的極限仍很難在活體中直接觀察到這個現象,而在死體上血壓消失後經絡根本就不再活動,也就無從看到這個現象,這就是經絡研究中最大的困難,需要了解活體的細微變化。
這些經絡附近的特異現象,可以說明人體的經絡不是一個古代中國人想像中的系統。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將逐漸出現更多經絡存在的證據。例如在“天”和“人”兩層必定也有其他經絡存在的證據,還待科學家們繼續研究發現。
生物進化的過程,最早是從單細胞生物開始逐漸發展的,在早期簡單的生物中,許多生物並沒有大腦,卻具有結締組織(研究團隊最早發現的經絡組織),大腦是很高級的生物才具備的器官。從這個現象看來,主宰人體臟器運行的並不一定是大腦,更有可能是由經絡系統直接調節和控制的。
用現代的電腦術語來說,人體很可能不是單一電腦控制的系統,而是多個電腦加上一個高速的通訊網路所建構的,大腦不過類似公司網路中總裁(CEO)的終端機而已。這也說明我們祖先對人體五臟六腑的定義中,包括了心、肝、脾、肺、腎──五臟,和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獨獨漏了“腦”的可能原因。
現代醫學是建構在解剖學基礎上的,經絡系統在過去發展解剖學的年代中,限於科技能力而無法看到,直到上個世紀末人類的科技能力才剛有能力發現部份經絡的證據。如果真如我們所推測的“經絡是人體內部的資訊高速公路”,那麼原來的解剖學很可能漏掉了人體最重要的部份。這就像觀察一棵樹沒看到樹幹只看到樹葉一樣;也像解剖電腦時,只看到部份的硬體就以為那是電腦的全部,沒想到還有軟體的存在,更不知有網路這樣的怪物一樣。
今日中醫的沒落,很大的原因是現代中醫的教學,一進學校就先教了這種一知半解的解剖學,使得這些初學的準醫生們腦子裡就架了一個沒有經絡的人體結構,再開始教經絡和穴位,當然滿腦子充滿疑問,如何學得懂中醫呢?
隨著經絡物質證據的出現,在可預見的未來必定對整體醫學界造成很大的影響,原有的解剖學必需跟著調整,當然以解剖學為基礎的整個現代醫學也必定會跟著發生巨大的變化。

本圖是穴位所在骨間膜表面的各種元素含量,下圖是非穴位的含量。其中氬氣為一不變的常數,和下一張圖中的各種元素相較,穴位的各種元素均遠較非穴位多出至少一個數量級。


第三章、      人體的硬體結構:五臟六腑
在第一章我們從人體功能的觀點,繪製了一張人體系統的方塊圖,這個方塊圖的各個方塊所代表的是包含硬體、軟體和網路的功能,和我們傳統所知道的人體的硬體有很大的差別。這一章我們將從人體的硬體來說明人體的結構。
五臟六腑是中國人用了幾千年的一個名詞,就是指人體內的主要器官。“臟”是指實心有機構的臟器,有心、肝、脾、肺、腎五臟,“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腸、膽、胃、大腸、膀胱等分別和五個臟相對應的五個腑,另外將人體的胸腔和腹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為三焦,是第六個腑。
人體的十一個臟器各有一條相對應的經絡,加上心包經,也就是心臟和心臟外層的保護膜之間,稱之為心包,其相應的經絡稱之為心包經。再加上人體軀幹前側的任脈和後側的督脈,一共有十四條主要的經絡。其中彼此之間有錯綜複雜的關係。例如每一個臟都相對應於一個腑,心臟對應著小腸;肝臟對應著膽囊;脾臟對應著胃;肺臟對應著大腸;腎臟對應著膀胱;三焦則對應著心包。
從經絡物質基礎的研究中,發現手上和腳上的經絡多數在骨間膜上,而臟的經絡和其相應腑的經絡通常都在同一片骨間膜的兩面,所以這兩個臟腑之間的變化會形成一致的病理現象。五臟對應著五腑,另外的三焦經則對應著心包經,也是在手臂的內外側之間對應著。這種現象中國的醫生在幾千年前就明白了。
而這種對應的現象,對不懂中醫的人而言,則是認為毫無根據的。例如中醫認為寒氣會入大腸經,從西醫來看,受寒就是肺的疾病,和大腸怎麼可能相關,一個是消化系統,一個是呼吸系統。兩者在解剖中根本就是不相通的兩個器官。從經絡來看,就會發現大腸經和肺經始終都是非常緊密相隣的。
除了臟腑對應的關係之外,臟器之間還存在著相生相剋的密切關係,古人將之以五行理論整理後,再依各個臟器的特性予以對應到五行之中就得出了: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在五行關係中,講究的是平衡,如果五臟中的任何一個臟器的能力較其他臟器強或弱,就會破壞這種平衡。如心火太旺的症狀,有可能是心臟自己的原因引起的,例如夏天天氣熱,這個季節自然容易產生心火太旺的症狀,但是冬天腎氣不足時,水剋不住火,也會造成心火太旺的症狀;春天肝氣上升時,也會因為木生火而造成心火跟著也旺的症狀。
這種臟腑之間的五行關係非常複雜,通常一個好的中醫師需要花費數年甚至數十年以上的經驗累積,才能完全掌握。掌握了這種五行變化的醫生,經常可以非常準確的判斷疾病根源,而有手到病除的功力。
例如我們常見的腿部外側不明原因的發麻和疼痛,通常被西醫診斷為骨刺壓迫神經造成的坐骨神經痛,仔細觀察疼痛的部位,其實痛的是膽經的部位,是因為常年肺熱引起的。肺屬金,膽屬木,金剋木。肺的問題壓制了膽的功能,有時肺熱特別嚴重,就會造成膽經疼痛,這時只要在手部外側肺經的尺澤穴壓住不動一分鐘,泄除了肺熱,疼痛立即消失,真是手到病除。
但是這只是治標而已,這種患者多數都伴隨著膽功能方面的疾病,嚴重的甚至割除了膽囊,因此,只有根治了膽的疾病,才有機會使疾病痊癒。而膽功能的疾病根源又來自於肺裡的寒氣,只有將肺裡的寒氣徹底去除才會消除膽裡的問題,疼痛才能永遠不再發生。
雖然這種五行的理論不容易掌握,我們會在後續的章節中將常用的幾種五行規律做比較詳細的介紹。即使沒有這種手到病除的功夫,只要能依照本書所提供的調養方法,慢慢調整生活習慣,也就能使血氣能量上升,讓人體的診斷維修系統發揮作用消除這種疼痛,差別只是需要忍受稍長時間的皮肉痛苦而已。因此讀者不用擔心學不會那些難懂的金、木、水、火、土,有興趣就學,沒興趣就不用學,不會因此就學不會正確使用人體的方法。
雖然每個人的血氣水平都不一樣,但是人體在不同的血氣水平,五臟六腑都會形成平衡的狀態,身體才不會有不舒服的生病症狀。通常出現了不舒服的症狀時,就是臟器之間失去了平衡,這時中醫的治療目標,就是消除這種不平衡。
這裡順便一提的是,人體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機體,前面例子中的膽經痛就是最好的例証。這種發生在四肢上的疼痛,通常是用來通知大腦人體生病的訊號。
多數不明原因的疼痛可能都是經絡痛,當人體臟器的能力不足時經絡才會痛,多數時候必需觸壓才會有痛感,到了問題很嚴重時,才會不碰也痛。因此當發生不明原因的疼痛時,應先找一份經絡圖,仔細分辨疼痛的位置是那一條經絡,直接按摩疼痛的經絡,或者按摩其相生或相剋的經絡,多半能夠緩解疼痛。
有些人很容易扭傷手腳,多數都會認為是意外的傷害,其實只有真正的嚴重外力才會造成扭傷,一般性的用力不當,是不容易造成扭傷的。通常被扭傷的部位會不斷的重複受傷,其實主要原因並不是外力造成的,而是該經絡相應的臟器早就有問題,使得經絡的彈性變差,自然就容易扭傷了,這種扭傷不是偶然的意外,而是必然的結果。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3-08 08:0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829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